111年第2學期-0371 善與義務:孔孟弟子專題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期中評量 40 筆試申論
期末評量 40 小組口頭與書面報告
出席 20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40人,已有31 人選讀,尚餘名額9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吳元豐

教育目標

本課程以孔、孟弟子的討論為中心,展開對儒學思想的探討。經典的閱讀研究,可有多種策略與進路,在上一個學期中,課程展示的是較為嚴謹的一種閱讀方式:即以《論語》章句為對人類道理完整脈絡性的編纂,進行由字到句到章到篇其思理脈絡的還原推敲,展示這種深層閱讀方式所能揭示出較以往在經典道理釋義深度上更顯深刻的價值意義。而在這學期中,課程打算以《論語》《孟子》中的人物、特別是孔孟弟子作為討論焦點。以《論語》為例,《論語》作為對話語錄,其中師生間的提問對話佔了龐大篇幅,因而對弟子的討論,實則相當程度上仍可視為是針對儒學道理諸面向的探究。特別對話基於事情展開的特點、以及弟子的發問往往反映弟子人格志向性情的事實,使得這樣的討論,既得作為吾人具體為事道理的反省,同時亦可藉以復甦弟子人格志行的真實面貌、以更能「知人」,使經典的閱讀同時成為直接對於人格事行之道理教誨,非只是灌輸知識。 舉例來說。僅以《論語》中載及子貢之部分章句為例,若我們將章句用問題提問的方式重新展示羅列,則涉及的問題有:為政之次第為何?而從道理本末言其根本何在(〈顏淵〉「子貢問政」章)?為士之道的層次有哪些?家與國之關係是怎樣的,二者是否有本質性的對立衝突?現實之真是否即價值之真(〈子路〉「何如斯可謂之士矣」章)?一真實之主體人格是怎樣的?現實中有用、具實用性者是否即真實(〈公冶長〉「瑚璉」章)?理想與現實的關係為何?對人類而言真實的理想應該是怎樣的(〈學而〉「貧而無諂,富而無驕」章)?人欲求、求取之正道為何(〈學而〉「溫良恭儉讓」章)?應如何理解人類之善惡(〈子張〉「紂之不善」章、「君子之過也」章)?什麼才是對人而言真實的學(〈子張〉「仲尼焉學」章)?什麼才是思維真實的方式與德行(〈公冶長〉「聞一以知十」章)?何為成就?什麼才是人真實的成就?造成人心產生怨的原因為何?如何能夠無怨而真實(〈述而〉「求仁而得仁」章)?如何反省言語之問題?言與行的關係應該是怎樣的(〈陽貨〉「予欲無言」章)?交友之道為何?如何規勸人之過錯(〈顏淵〉「子貢問友」章)?什麼才是對人而言真正的「能力」(〈憲問〉「子貢方人」章)?一切真實的根據在哪(〈八佾〉「告朔餼羊」章)?德行的極致從自己與對人而言應是怎樣的?其道理所本為何(〈憲問〉「下學上達」章、〈雍也〉「博施濟眾」章)?像這些問題所討論的,既是由小至大,亦且由切近己身之事至於人類整體,涵蓋廣遠、亦極具體。若我們不知如何回答這些問題,是應細細重新閱讀。而子貢一人尚且如此,若再包含其他重要弟子,那麼這樣的研究探討所及,仍可作為復甦與正確解讀《論語》思想道理之依據,深刻而見儒學之道其實質精神與本來面貌。 附帶一提的,試圖還原弟子志行實況,並非出於好奇或只是進行一種史實面貌的還原性追究。反而我們真正所應關注的其實是:對弟子人格志行的誤解,所反映的,其實同時是對儒學道理本意的扭曲。而這個問題,以孔子弟子來說,首先便反映在「四科十哲」問題上。加上後世學者在弟子討論研究上,往往加入更多《論語》以外的文獻資料(如史記、孔子家語,甚至是先秦至漢魏六朝有關孔門弟子記載的數十種相關典籍),卻未先予分辨釐清不同典籍本身在道理論述脈絡上的差異,因而形成對《論語》本義的嚴重干擾及扭曲。這些歷來研究成果所產生的誤解問題,也將在課程中進行討論。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1.《十三經注疏‧論語注疏》
2.《十三經注疏‧孟子注疏》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善與義務:孔孟弟子專題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