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年第2學期-1791 國際關係史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期中考 45
期末考 45
課堂表現 10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70人,已有63 人選讀,尚餘名額7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顏永銘

教育目標

本課程為政治學系國際關係組基礎課程,其目的在培養學生對國際關係的歷史發展,建立全面的認識,並透過史學的觀點,理解國際關係此一學科的重要分析方式。相較於過往區隔成西洋外交與中國外交兩個區塊,近年來相關課程的內容已逐漸由轉向整體性的國際關係史,打破國別的藩籬,以更宏觀的角度來理解全球範圍之政治脈動,以期能讓修習者建立更寬廣之視野。本課程為一學年課程,下學期主要探討19世紀後半的歐陸權力擴散至全球的過程,兩大敵對陣營的建立以及"不可避免"的世界大戰,1920年代詭譎的國際態勢,以及位處邊陲的東亞國際關係變動。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張麟徵,《近代國際關係史》,台北:揚智,2002年。
張登及、唐小松、潘崇易、王義桅(譯),約翰.米爾斯海默(原著)。2014。《大國政治的悲劇》。台北:麥田出版。
林添貴、顧淑馨(譯),Henry Kissinger(原著)。(2018)。《季辛吉:大外交》。台北:足智文化。
林添貴(譯),Brian Crozier(原著)。(2019)。《蘇聯帝國興衰史》。台北:足智文化。
梁永安(譯),Serhii Plokhy(原著)。(2018)。《再造失去的王國:俄羅斯的帝國雄心500年史》。台北:貓頭鷹出版社


王曾才。(1976)。《西洋近世史》。新北,正中書局。
黃中憲(譯),Sean McMeekin(原著)。(2019)。《終局之戰:鄂圖曼帝國的瓦解,和現代中東的形成》。左岸文化。

李邁先、洪茂雄。(2012)。《東歐諸國史》。台北:三民書局。
睿容(譯),Niall Ferguson(原著)。(2019)。《帝國:大英帝國世界秩序的興衰以及世界給強權的啟示》。廣場出版。

劉仲敬。(2016)。《近代史的墮落:劉仲敬點評近現代人物‚晚清北洋卷》。新北:八旗文化。
劉仲敬。(2020)《叛逆的巴爾幹:從希臘主義的解體到斯拉夫主義的崩潰》。新北:八旗文化。
余杰。(2019)。《1927:民國之死》。新北:八旗文化。
郭廷以。(2019)。《近代中國史綱》。香港中文大學。
何修瑜(譯),Eugene Rogan(原著)。(2016)。《鄂圖曼帝國的殞落:第一次世界大戰在中東》。台北:貓頭鷹出版社。
黃中憲(譯),Geoffrey Wawro(原著)。(2014)。《哈布斯堡的滅亡: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和奧匈帝國的解體》。左岸文化。
鄧峰(譯),Margaret MacMillan(原著)。(2019)。《巴黎和會》。台北:麥田出版
張錫模。(2015)。《聖戰與文明:伊斯蘭與西方的永恆衝突》。廣場出版。
陳立樵。(2020)。《綜觀百年西亞:從阿以衝突、庫德族到伊朗核協議,歷史糾葛與當代議題》。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Waston‚Adam, 1992. The Evolution of international society: A comparative historical analysis. Routledge.
Paine ‚ S. C. M. 2017. The Japanese empire: Grand strategy from the Meiji Restoration to the Pacific War.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國際關係史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