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年第2學期-1936 藝術社會學選讀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出席狀況 15 每週點名與簽到,無故曠課每次扣3分,缺席超過五次者,第六次起,每回曠課繼續扣總成績3分。當週錯過點名者,需提供出席證明補點名。全勤者此項成績可獲得滿分15分。
期中考個人口試 20 以期中考前的每週基本文獻為範疇,4/10期中考當天,全班分成三批進行個人口試。教師根據文本內容訂立相關題目提問,每個人需在五分鐘之內簡明回答。**必要時期中考將採取遠距視訊方法進行口試,開學後視選課人數情況而定。教師將另行公布明確口試辦法。
分組memo 30 ■分組繳交:每週各組需撰寫文獻紀要(memo)一千五百字。全班最多分成20組,原則上3人一組,最多4人。該項成績以組別為單位計算。■紀要內容應包括1.文獻旨趣與重點; 2.對文獻的反思與檢討; 3.當代相關實例的舉出; 4.至少提出兩個問題。■Memo每週需繳交紙本給教師,並同時上傳 PDF檔至iLearn每週「文獻紀要作業」區。
分組討論主持 15 ■教師每週將設立討論主題,於第三堂課(16:10-17:00)進行全班討論。各組於期初選定帶領討論的週次題目,並負責設計子題與引導全班討論的方式。每週若由兩組以上主持,請自行協調如何分工。主持討論的表現,以組別為單位評分。 ■班上其餘成員依教室座位隨機分組就地討論。個人發言內容與積極踴躍度,將在平時表現項目予以加減學期總分。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50人,已有35 人選讀,尚餘名額15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洪儀真

教育目標

(暫訂版,以開學後社會系官網版本為準) 在眾多藝術社會學文本當中,本課程特別選讀六位女性藝術社會學者的研究專書與論文作為教材,雖非刻意強調其女性觀點或性別研究成果,但性別因素對知識書寫與生產的影響,可成為我們研讀過程觀察與反思的項目。教師選擇文獻時更主要的考量在於,這六位傑出的女性藝術社會學者向來被臺灣社會學界所忽略,然而其各自的研究領域實能展現當代藝術社會學豐富的多樣性,並指出該學門嶄新的發展趨勢:Vera L. Zolberg (1932-2016)為紐約新學院(New School)社會學教授,專長為當代文化政策、文化制度與藝術社會學,其著作《建構藝術社會學》是深入淺出的藝術社會學入門書,綜覽學門的發展歷史、研究方法與未來走向。 Janet Wolff,英國曼徹斯特大學(Manchester)藝術、語言與文化學院榮譽教授,專長為文藝社會學、性別與文化、現代性與現代主義與二十世紀英美藝術研究。其名作《藝術的社會生產》旨在瞭解生產、分配和接受的過程中,藝術的社會性質為何,並探討藝術與意識形態的關連,本書可謂連結歐洲理論研究與美國文化生產研究路徑的橋樑。Tia DeNora(1958-),英國埃克塞特大學(Exeter)社會學與哲學系音樂社會學教授,其《日常生活中的音樂》以經驗主義的角度出發,生動闡釋音樂對個人與社會的影響,並從理論視角探討音樂在日常生活的建構性。 Diana Crane (1933-),美國賓州大學(Pennsylvania)社會學榮譽教授。《前衛藝術的轉型》,記錄了1940 年至 1985 年間紐約藝術界的轉變,包括這時期出現的藝術風格,以及典藏與展示作品的藝術機構在數量和類型上的擴展,示範了美術館典藏與展覽的社會學研究。 Nathalie Heinich(1955-),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研究員,巴黎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EHESS)藝術和語言研究中心教授,對於當代藝術進行實證考察。曾在Pierre Bourdieu指導下完成博士論文,後來理論發展上與其師產生斷裂,並以《藝術為社會學帶來什麼》一書,宣示挑戰Bourdieu所代表的社會學典範。 Anne E. Bowler,美國德拉瓦大學(Delaware)社會學教授,專長為藝術社會學與文化社會學、社會學理論、性別研究。對於藝術與政治、藝術社會學的方法論本身進行深刻思索。期末我們將研讀Nathalie Heinich的《藝術為社會學帶來什麼》全書,並搭配參考Anne E. Bowler〈藝術社會學中的方法論兩難〉,作為本學期綜合討論的依據。 每週教師進行講演之後,皆設立與基本文獻相應的藝術社會學討論議題(請參考本課綱第四項目),定期於第三節課進行全班分組討論。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Vera L. Zolberg, 1990, Constructing a Sociology of Ar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薇拉‧佐爾伯格著,原百玲譯,2018,《建構藝術社會學》。南京市:譯林出版社。)

Janet Wolff, 1975, Hermeneutic philosophy and the sociology of art : an approach to some of the epistemological problems of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 and the sociology of art and literature. London ; Boston : Routledge & Kegan Paul.

Janet Wolff, 1993 (second edition) [1981] , The Social Production of Art.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珍妮特‧沃爾芙著,董學文、王葵譯,1990,《藝術的社會生產》。北京市:華夏出版社。)

Janet Wolff , 1993[1983], Aesthetics and the Sociology of Art. London ; Boston : G. Allen & Unwin.

Janet Wolff , 2008, The Aesthetics of Uncertainty . 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Janet Wolff , 2018[2003], AngloModern: Painting and Modernity in Britain and the United States. Ithaca, NY :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Tia DeNora, 2000, Music in Everyday Lif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蒂娅‧德諾拉著,楊曉琴、邢媛媛譯,《日常生活中的音樂》。北京市:中央音樂出版社。)

Diana Crane ed., 1994,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 Emerging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Oxford, UK and Cambridge, MA: Blackwell Publishers. (戴安娜‧克蘭主編,王小章、鄭震譯,2006,《文化社會學——浮現中的理論視野》。南京市:南京大學出版社。)

Diana Crane, 1987,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Avant-Garde: The New York Art World, 1940-1985. Chicago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Diana Crane著,張心龍譯,1996,《前衛藝術的轉型》。台北:遠流出版。)

娜塔莉‧海因里希(Nathalie Heinich)著,何蒨譯,2016,《藝術為社會學帶來什麼》 (Ce que l’art fait à la sociologie)。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Natalie Heinich, translated by Paul Leduc Browne, 1996, The Glory of van Gogh : an Anthropology of Admiration.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Anne E. Bowler and Victoria D. Alexander, Editors. 2014, Art at the Crossroads. Special issue of Poetics: Journal of Empirical Research on Culture, the Media and the Arts. 43 (April).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藝術社會學選讀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