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年第2學期-1939 佛洛姆著作選讀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考試 40 期中考為紙筆測驗,題型為簡答與申論題。期末為口考/報告。
作業 20
出席與課堂表現 40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50人,已有28 人選讀,尚餘名額22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徐宏寬

教育目標

Erich Fromm 埃里希.佛洛姆(1900-1980)身為美籍德裔猶太人。從小在德國法蘭克福的猶太教家庭中成長,深受猶太法典與聖經的薰陶。隨後在海德堡大學攻讀社會學,在慕尼黑大學與柏林精神分析學會接受精神分析訓練。直到 1930 年代德國納粹逐漸登台掌權,排猶勢力日增。佛洛姆輾轉遷居美國。其主要學說致力於結合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精神(西方馬克思主義)、佛洛伊德精神分析(精神分析心理學),並涵蓋了美國實用主義色彩,成為法蘭克福學派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本課程主講的文本為佛洛姆的《逃避自由》、《愛的藝術》與《自我的追 尋》三本著作,每週透過不同主題來探索社會現象與其背後成因。在《逃避自由》中,佛洛姆從精神分析觀點出發剖析了十八十九世紀德國心靈的生成背 景,一路溯源至文藝復興時期的社會結構轉變,帶來上層貴族新的自由解放同時帶來不穩定與焦慮,隨後進入宗教改革時期所帶來的城市窮人與農民等底層人民的價值觀轉變,中產階級逐漸誕生同時也出現矛盾與焦慮。最後逐步走向了二十世紀,投入納粹政權懷抱的廣大德意志人民。正是透過本書來拆解當時的納粹現象,爬梳集體心靈的深層動機與歷史軌跡。在《愛的藝術》中,佛洛 姆認為我們是社會動物,因為分離而感到焦慮和孤獨。文化和社會提供各種暫時性的解焦慮來緩解人們的不適,但最終都難以化解這份痛苦與不安。人們有兩種方法可以追尋到自己的所愛,一是透過創造性的工作來達到滿足,但由於這是人與物的關係,並無法使人得到足夠的圓滿。因此還需要第二項,也就是人與人的連帶關係,透過愛的連結才能使人擺脫現代與自由所帶來的孤獨焦慮感。但是由於人們普遍對於愛的關係有許多偏狹的認識或者誤解,將許多不健全的關係比擬作為愛,甚至認為愛是關於挑選對象的議題,愛是關於「被愛」的議題。鮮少有人們發現愛是一種關於自己有愛他人的能力的問題,因此愛是需要理解,學習並實踐的一種能力。透過愛的藝術所提出的討論,我們能認識到如何愛物、愛人、愛社會、愛自己。或許這些不是社會學與實證科學所關注的焦點,但現代人的確需要對這份人性有更多的關照,甚至從中找到關於學術熱誠的新創見。最後討論的是《自我的追尋》,這本書完成於二戰之後,當時的世界正處於戰後重建。佛洛姆身為在美國任教的德裔學者,省思了當代心理學與過去哲學理論,探討啟蒙運動思潮發展以來的過度樂觀與困境。作者身為精神分析與社會學者,居然探討倫理學問題,而且立場和當代主流的心理學趨勢有所不同。但正是因為這些跨領域的學養背景,讓佛洛姆認為是時候重新探討倫理學議題,而且倫理學的討論不能和社會學與經濟學分家,同時也不能拋棄哲學和心理學的探討。 學期間除了閱讀上述三本著作外,同學還要閱讀當週搭配相關主題的選讀文本。主題遍及社會學、精神分析、歷史、哲學等領域的補充討論,讓同學在課程學習上可以有更多延伸和討論的空間。因此,課程目的在於討論:(一)現代精神與思想史變遷(二)理性與無意識在個人與社會中的作用關係(三)個人的自由與孤獨在社會中的現象探究(四)倫理問題與社會實踐探究。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四、參考書目
黃金麟著,2009,《戰爭、身體、現代性》。台北市,聯經。
Adolf Hitler 著,陳式譯,2005,《希特勒-我的奮鬥》。台北,文國。
Charles Darwin 著,葉篤莊、周建人、方宗熙譯,1998,《物種起源》。台北市,台灣商務。
Donald Winnicott 著,朱恩伶譯,2009,《遊戲與現實》。台北市,心靈工坊文化。 Erich Fromm 著,劉宗為譯,2015,《逃避自由》。台北,木馬文化。
Erich Fromm 著,梁永安譯,2015,《愛的藝術》。台北,木馬文化。 Erich Fromm 著,林宏濤譯,2015,《自我的追尋》。台北,木馬文化。
Emile Durkheim 著,芮傳明、趙學元翻譯,1992,《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台北市,桂冠文學。
Eva Illouz 著,翁尚均譯,2021,《為什麼不愛了》。新北市,聯經。
Giorgio Agamben 著,吳冠軍譯,2017,《神聖人:至高權力與赤裸生命》。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Georges Bataille 著,賴守正譯,2012,《情色論》。新北市,聯經。 Heidegger 著,王慶節譯,2015,《形而上學導論》。北京,商務。
Herbert Marcuse 著,劉繼譯,2015,《單向度的人》。台北市,麥田出版。 Jacques Barzun 著,鄭明萱譯,2018,《從黎明到衰頹》。台北市,貓頭鷹出版。 Richard Tarnas 著,王又如譯,1995,《西方心靈的激情》。台北,正中。 Sigmund Freud 著,彭舜譯,2018,《精神分析引論》。新北市,左岸。
Sebastian Haffner 著,周全譯,2012,《一個德國人的故事》。新北市,左岸。 Michael J. Sandel 著,樂為良譯,2011,《正義:一場思辨之旅》。台北市,雅言。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佛洛姆著作選讀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