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課程已於 2023-02-24停開

111年第2學期-1958 文學社會學:文學批評方法與實作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50人,已有6 人選讀,尚餘名額44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葉福炎

教育目標

在這一門課程中,首先介紹文學社會學的歷史發展、研究概況及其特色。之後,學生必須先掌握文學研究批評的關鍵概念與分析技巧,以便理解為何文學社會學不滿足於此。接著,我們將進入文學社會學所關注三大議題的討論:價值問題、審美問題、文學與社會之間的關係,進而去理解文學社會學的方法和模式,如何能夠幫助我們對文學研究有更進一步的深入討論。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指定閱讀
1. 柯思仁、陳樂。2021。《文學批評關鍵詞:概念・理論・中文文本解讀》。臺北:五南出版。
2. Harrington, A。2010[2004]。周計武、周雪娉(譯)《藝術與社會理論:美學中的社會學論爭》(Art
and Social Theory: Sociological Arguments in Aesthetics)。南京市:南京大學出版社。
3. Sylvan Barnet。2022[2015]。《藝術寫作:如何書寫藝術的簡明指南》(A Short Guide to Writing About
ART)。臺北:阿橋社文化。
4. Pierre V. Zima。2021[2000]。《文學社會學批評》(Manuel de Sociocritique)。桂林:廣西師範大
學出版社。
5. 方維規(編)。2011。《文學社會學新編》。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1. 維克托・什克洛夫斯基等。1989。方珊等(譯)《俄國形式主義文論選》(北京:三聯書店)。
2. 趙毅衡(編選)。1988。《「新批評」文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3. 蒂費納・薩莫瓦約。2003。邵煒(譯)《互文性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4. 托多羅夫。2001[1981]。蔣子華、張萍(譯)《巴赫金、對話理論及其他》(天津:百花瘟疫出版社)。
5. 羅蘭・巴特。2019。江灝(譯)《神話學》(臺北:麥田出版)。
6. 傅柯。1996[1969]。〈作者是什麼?〉。逢真(譯)《後現代主義的突破:外國後現代主義理論》(敦
煌文藝出版社),270-292。
7. 羅蘭・巴特。2009[1968]。懷宇(譯)《羅蘭·巴特隨筆選》(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300-307。
8. 王梅香。2004。〈台灣文學作為作品社會學研究對象的發展與可能〉。《社會分析》no.9(Aug.): 111-
149。
9. 洪儀真。2014。〈以創作的社會過程解析藝術作品:啟發與限制〉。《社會分析》no.9(Aug.):45-8。
10. 陳逸淳。2014。〈作品社會學是否可能?一個理論性的初探〉。《社會分析》no.9(Aug.):87-109。
11. 單德興。2022。〈內之內與外之外:探訪游朝凱的《內景唐人街》〉。OPENBOOK,5月11日。
12. 顧玉玲。2021。〈阿福的笑與夢:顧玉玲讀歐大旭《倖存者,如我們》〉。OPENBOOK,11月3 日。
13. 黃錦樹。2018。〈腳影戲,或無頭雞的啼叫:評張貴興《野豬渡河》〉。OPENBOOK,8月31日。
14. 瑪格麗特・愛特伍。2022[2002]。嚴韻(譯)《與死者協商》(臺北:漫遊者文化)。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文學社會學:文學批評方法與實作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