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年第2學期-1986 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期中考試 25
期末考試 25
個人作業(2次) 15
小組作業 15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75人,已有58 人選讀,尚餘名額17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施麗紅

教育目標

社會工作關注人與環境的雙重焦點,而「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就是在社會工作領域當中非常基礎且重要的課程,因為課程內容對於瞭解「個人」在其各個生活週期與過程中,如何去適應「周遭環境」的要求,提供了基本的知識。故一方面探討人類在不同階段的生理、心理與社會層面的發展,以及關鍵性的影響因素及意義,另一方面要觸及並討探與人類因應環境有關的重要社會環境。人類在社會環境中有哪些因素是優勢,哪些因素是屬於限制或傷害性的元素;人類行為又如何受內在本身因素及外在社會環境因素的影響;作為社會工作人員要如何做一個協助服務對象適應及滿足需要的中介者、如何協助服務對象與社會環境中的調適,以及如何由社會環境中取得資源同時減少社會環境的傷害因素也是這門課包含的重點。本課程之教學重點在於確認影響和塑造人類行為的重要概念因素,如此將能有助於未來學生成為實務工作者在提供服務協助時,培養社會工作助人專業的預估(assessment)和處遇(treatment/intervention)之能力,去改善服務對象之行為、環境、以及個人與環境之間的交互作用 (調適)。 透過本課程的學習,期許學生能在以下面向,對社會工作專業知識與技能有更豐富的積累: 1. 知識層面: (1) 了解人與環境間的關係,進而學習環境是如何對個人產生影響。 (2) 了解不同生命歷程中,個人所可能需要的重要發展目標與困境。 (3) 掌握社會工作理論,以期能學習如何辨識個人與環境間的連結與互動。 2. 專業價值層面 (1) 提升學生對不同層面(包含:生理、心理、社會與文化)對個人產生的影響的辨識能力。 (2) 認識社會工作如何協助個人、家庭、社區或組織因應環境所帶來的影響。 3. 專業技巧層面 (1) 強化學生的敏感度與文化辨識能力,進而協助學生強化對個人、家庭、團體或社區的關係建立能力,與增進對其的同理與充權能力。 (2) 提升學生對社會工作理論的理解,進而協助學生發展社會工作的獨特工作視野,能學習辨識個人與其所處環境的連結與互動。 (3) 促進學生連結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工作介入技巧與運用能力。本課程是一學年的課程,旨在協助學生透過知識性的學習以對複雜的人類行為與經驗有所了解。在本課程中,會從人的生命歷程時間軸出發,逐一講述在不同的生命歷程中,人的行為特徵與可能的重要生命衝擊與事件,及其與環境的關係。另一方面,會透過一系列的理論介紹,協助學生了解個人是如何發展自我及與環境互動。最後會透過實務工作技巧的說明,協助學生增進個人技能,用以在不同狀況下,對個人、家庭、團體或社區提供協助。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張宏哲(審閱),張宏哲、林昱宏、吳家慧、徐國強、陳心詠、鄭淑方 (合譯) (2019年6月)(四版再刷)。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 中文(第四版) (J. B. Ashford & C. W. LeCroy原著Human Behavior In The Social Environment A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第六版) 。台北:雙葉。
張宏哲(審閱),林哲立、邱曉君、顏菲麗 (合譯) (2007)。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 (J. B. Ashford, C. W. LeCroy, & K. L. Lortie 原著,第二版)。台北:雙葉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