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年第2學期-2505 都市設計概論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上課出席狀況/〈綱要與提問〉領取狀況 40 曠課扣四分、遲到扣兩分;綱要與提問未於課前透過iLearn領取扣兩分
分組討論出席率與討論參與熱烈程度/期末報告時的即席對話單填答狀況 25 老師無預警在約談時點名不到者,視同上課缺席,扣整學期4分
都市設計的模擬提案報告(含最後的資料整理) 35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40人,已有37 人選讀,尚餘名額3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郭奇正

教育目標

作為一門專業必備的discipline課程,對已修習過四年級上學期的「都市計畫」課的同學,本課程是進一步帶領修課同學認識都市空間形式如何被形塑、空間美學形式背後所傳達的權力與社會文化意義,並由其中理解專業者可以用何種角色介入都市空間的改善。對於未修習過都市計畫的同學,本課程則是協助同學認識「都市設計」這個專業,並引導同學建立對於城市空間形式的敏銳性。 課程首先回顧近代都市空間設計/規劃領域的一些理念先行者、以及都市空間設計的具體實踐經驗來理解「都市設計」這一門專業;亦即,將我們過去一度聽聞過的都市設計流派與其引介的空間形式與管理模式,放回這些流派或理論被生產的時空以及其所面對的都市情境,協助同學理解「『都市設計』這個專業為何而生?」、「到底為何目的而設計?」。其次,本課程也將帶領同學認識傳統的都市計畫管制與建築技術規則(by-laws)的建築管理法令之下「消極規範」出的都市空間與台灣1980年代後其開始引入的都市設計審議機制下所「引導」出的「新」都市空間的「差異」,引導同學辨識「差異」前後呈顯的社會意義與公共價值,並由此分析與認知模擬介入城市空間形式的發展與變遷;亦即,熟悉「都市是否可以被設計?」、以及,「以何目的被設計?」。

課程概述

作為一門專業必備的discipline課程,本課程接續四年級上學期的「都市計畫」課,將進一步帶領修課同學認識都市,並由其中理解專業者可以以何種角色介入都市空間的改善。 課程首先回顧近代都市空間設計/規劃領域的一些理念先行者、以及都市空間設計的具體實踐經驗來理解「都市設計」這一門專業;亦即,將我們過去一度聽聞過的都市設計流派與其創生的空間形式放回其被生產的時空,以及其所面對的都市情境,協助同學理解「『都市設計』這個專業為何而生?」、「到底為何而設計?」。其次,本課程則將透過都市計畫及建築技術規則(by-laws)所提供的種種管制工具,模擬介入城市的發展與變遷;亦即,熟悉「都市可以如何被設計?」。在進行前述的歷史回顧的同時,則透過學期報告的實際操作,以五都選舉後的台北、新北、台中、高雄四個都會區的都會與區域為關照的對象,讓同學將上、下兩學期之所學收攏於三月底的都市空間檢討報告之中。 因此,本課程將透過三條主線趨近都市設計專業: 1. 由都市設計論述發展的時空中理解都市設計 • 何種歷史或社會的因素催生了各不同年代的都市設計論述? • 不同的都市設計論述意圖解決的都市問題為何? • 論述如何實踐其自身?透過誰?透過何種政策?論述實踐過程中可依附的社會經濟土壤為何? • 論述實踐的過程的扭曲以及設計與權力/利益選擇性的親近 • 全球化脈絡下都市新議程(agenda)的形成與典範的轉移(paradigm shift) 2. 由實質空間的解讀/尺度感的建立去掌握都市設計的操作工具 • 開發單元/建築線與街廓尺度的掌握 • 歷史街區的保存與窳漏地區的更新 • 以空間形式介入城市改革 3. 由永續角度體檢/理解當下都市空間設計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 Hall, Peter: 1988, Cities of Tomorrow-an Intellectural History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in the 20th Century, London: Basil Blackwell.
‧ Hall, Peter: 1988, Cities of Tomorrow-an Intellectural History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in the 20th Century, 中文譯版《明日城市-廿世紀城市規劃設計的思想史 》,吳綱立 譯 聯經出版社2017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都市設計概論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