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年第2學期-6465 匠人與創新:社會理論的觀點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出席及討論 30 除定期出席外,本課程鼓勵積極參與討論和發言,沒有問題是笨問題或無意義的。
導讀 30 課程參與者輪流導讀自選/指定文本,次數依總修課人數分配。 導讀重點請放在個人對該文本的「綜合理解」,也就是說:請用自己的方式, 重建該文本的核心問題、論證,以及可延伸討論的問題。
每週閱讀摘要 40 請根據自選/指定閱讀,撰寫一份個人閱讀摘要,包括該文本的核心問題、重要概念之間的關係、解釋力以及個人提問。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70人,已有4 人選讀,尚餘名額66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張敦為

教育目標

**本課綱為初版,供選課參考,確定版於開學後第一週提供** 本課程邀請參與者一起思考和討論社會學者 Richard Sennett (譯名:理查・桑內特)在《匠人:創造者的技藝與追求》(The Craftsman) 一書的核心問題:製造(或工作)涉及的行動、知識和技藝是什麼?在依賴機器(甚至以今天而言: AI 技術)大量製造、複製、思考、學習和溝通的工業社會中,工作和創新的意 義為何?其中,如何解釋人與機器、器物的關係?知識和技藝習得過程會發生何種轉變? 這門課期盼結合參與者各自的知識興趣和關懷,和參與者一同探討該書直接 和間接觸及的理論觀點與對話對象,並節選相關經驗研究成果加入對話,在此基礎上拓展與各自研究相關的理論視野和分析。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柳宗悅著、戴偉傑、張華英、陳令嫻譯,2013,《工藝之道:日本百年生活美學 之濫觴》。台北市:大鴻藝術。
陳泓易,2021,〈從材質與技術反思工藝的藝術當代性〉。《視覺藝術論壇》16: 2-39。
齊偉先,2020,〈工藝與藝術的距離:一個社會學取徑的解讀〉。《清華藝術學報》 2:1-18。
Arendt, Hannah 著、林宏濤譯,2021,《人的條件》。臺北市:商周。
Dant, Tim 著、龔永慧譯,2009,《物質文化》。臺北市:書林。
Hooykaas, 著、丘仲輝、錢福庭、許列民譯,1999,《宗教與現代科學的興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Huizinga, Johan 著、成窮譯,2013,《遊戲人:對文化中遊戲因素的研究》。新北市:康德。
James, William 著、劉宏信譯,1997,《實用主義》。臺北縣:立緒文化。
Löwith, Karl 著、劉心舟譯,2019,〈馬克斯・韋伯與卡爾・馬克思〉,《韋伯與馬克思,以及黑格爾與哲學的揚棄》。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Polanyi, Michael 著、彭淮棟譯,1985,《博藍尼講演集》。臺北市:聯經。 Ruskin, John 著、谷意譯,《建築的七盞明燈》。台北市:五南。
Sennett, Richard 著、廖婉如譯,2021,《匠人:創造者的技藝》。臺北市:馬可孛羅文化出版。
Snow, C. P.著、林志成、劉藍玉譯,2020,《兩種文化》。臺北市:貓頭鷹出版。 Verganti, Roberto 著、吳振陽譯,2019,《追尋意義:開啟創新的下一個階段》。台北市:行人文化實驗室。
Vidal-Naquet, Pierre 著、張竝譯,2016,《黑色獵手:古希臘世界的思想形式和社會形式》。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匠人與創新:社會理論的觀點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