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年第2學期-5016 比較文學專題:跨文化研究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導讀 25
期末報告 60 8000~10000字
課中討論 15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8人,已有9 人選讀,尚餘名額-1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朱衣仙

教育目標

「跨文化研究」是近二十年來在兩岸三地的比較文學界最為蓬勃發展的一個研究取向,中國大陸學界甚至已經在世界比較文學界的「法國學派-影響研究」、「美國學派-平行研究」兩道主流之外,融合前兩個學派,但調整為「跨文化研究」的取徑,開展出所謂的「中國學派」。事實上,跨文化研究原本即為比較文學學科本質上的主要內涵。希望透過這門課程,使學生以「跨文化」的角度,認識「比較文學」學科的相關理論、研究方法、議題及論證取徑,從而發展出結合學生研究範疇的跨文化論述可能。 本課程將講授比較文學學科中「跨文化研究」的相關理論及主要研究取徑。擬介紹及透過相關文獻討論的研究取徑包括:平行研究中的比較詩學、文類學、主題學,以及影響研究中的淵源學、流傳學、形象學、譯介學等面向。另外,在介紹「世界文學」研究取徑後,討論在比較文學理想中的「世界文學」視域下,如何透過這種「跨文化研究」取向轉化出新的理論和實踐。最後探討在研究方法上的「跨文化」所可能產生的問題。由於晚清至今是華文文學與文化,受日本、俄國、英美文化影響最為興盛的年代,除了部分涉及主題學及比較詩學的主題之外,本課程所探討的主要文本與討論面向,可同時呈現出中國現代文學史的一個切面。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教師自編講義,講義出處如下
Jost, Francois (約斯特,佛朗西斯)《比較文學導論》,廖鴻鈞等譯。長沙市:湖南文藝出版社,1988。
Said, Edward W.(愛德華. 薩依德)《東方主義》,王志弘等譯。台北:立緒,1999。
王寧〈中西方文學中人與自然的關係〉,《比較文學與當代文化批評》。台北:洪葉。2002。
安德魯.瓊斯(Andrew F. Jones)〈兒童如何變成了歷史的主題:論民國時期發展話語的建構〉《東亞觀念史集刊》5期,2013,53-55+57-84。
衣若芬〈瀟湘八景:東亞共同母題的文化意象〉《東亞觀念史集刊》 6期,2014 ,35+37-55。
李奭學〈刮號的詩學——從吳爾芙的《戴洛維夫人》看白先勇的〈遊園驚夢〉〉《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28期,2006,149-170。
李奭學〈祇園傳奇-略論一則佛教母題的演化〉《中外文學》15卷12期, 1987,71-94。
孟華〈從艾儒略到朱自清:遊記與浪漫法蘭西形象的生成〉,《中國比較文學》,2006,第1期,1-14
張彣卉〈跨文本主題研究:《圍棋少女》與《紫蝴蝶》之「逆」愛辯證〉《國際文化研究》, 2011, vol.7 ,1-22
張興成〈跨文化實踐中的東方主義話語〉,《人文天地》,64-72。
曹順慶《跨文化比較詩學論稿》,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曹順慶等《比較文學論》,台北:揚智,2003。
梅家玲〈包天笑與清末民初的教育小說〉《中外文學》35(1) ,2006,155-183。
陳允元〈台灣風土、異國情調與現代主義-以楊熾昌的詩與詩論為中心〉《臺灣文學學報》,19期,2011,133-162
陳碩文〈翻譯異國、想像中國:張若谷譯《中國孤兒》探析〉,《編譯論叢》9:1,2016, 75-100。
陳鵬翔〈主題學研究與中國文學〉《中外文學》,12卷2期,1983,66-89。
楊婉儀〈死亡與超越-從蘇格拉底與莊子生命觀之差異談起〉《應用倫理評論》 59期,2015,51-65
葉維廉〈道家美學、中國詩與美國現代詩(上)〉《中外文學》31卷第7期,2002.12: 143-199。
葉維廉〈道家美學、中國詩與美國現代詩(下)〉《中外文學》31卷第8期,2003.01:253-279。
劉建基〈愛與「癱瘓/麻痺」:論郭松棻〈雪盲〉中的喬伊斯幽靈〉《文化越界》 1(4), 2010,121-134
鄭文惠〈近代中國知識轉型與概念變遷/觀念形塑-觀念史/概念史視域與方法〉《東亞觀念史集刊》 4期,2013,223-302。
謝筱玫〈跨文化之後:從《歐蘭朵》到《孟小冬》《戲劇研究》〉10期,2012,139-162。
鍾振宇〈莊子的「共在」與「共是」-與海德格、鄂蘭的對話〉《漢學研究》,41卷3期,2023, 131–167
藤井省三〈臺灣異國情調文學的敗戰預感-論西川滿〈赤崁記〉〉《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7卷4期 ,1997。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比較文學專題:跨文化研究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