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年第1學期-0203 史學導論(上):史學概論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出席與課堂參與 50
討論活動 20
期末考 30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90人,已有87 人選讀,尚餘名額3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范純武

教育目標

史學導論是歷史學門的核心基礎課程。主要目標是讓學生認識歷史學的性質、內容與基本方法是什麼?史學研究的新趨勢中,其實是與台灣社會上一般對歷史的理解有著很大的不同,出乎意料的是,歷史學門在研究上是緊緊跟著時代的脈動的。根據蔣竹山、呂妙芬對近五年對歷史學門的調查:具前瞻性且熱門的國內外歷史學界熱門的議題,大致是下列這幾個方向:全球視野、帝國、跨文化交流、環境、技術與醫療、歷史記憶、情感史、出版文化、大眾史、新史料與歷史書寫。近來史學界繼「文化轉向」之後,也掀起一波對全球史的關注,可謂之為史學界的「全球轉向(global turn)」。全球史的視野提供史家跨越民族國家,在研究課題上涉及了不同區域之間分流、合流、跨文化貿易、物種傳播與交流、文化碰撞、帝國主義與殖民、移民與離散社群、疾病與傳染、環境變遷等。如果將歷史學系單純的視為是培養新一代以歷史研究為本業的史學家,新的視域確實開拓了以往過去未及的視野。不過,歷史學過去被視為是一種經世之學,具有高度的實踐與應用能力,通透的了解後,可以用來處理與人、事、物有關的各種問題。人完全是在歷史中進行思考的生物,近年來腦科學的研究更證實了此點。 那麼,歷史學要往那個方向去?似乎要不斷面對新的挑戰外,更要有重新認識這個學科的必要。史學導論就是這樣的一門基礎卻有核心目標意義的課程。

課程概述

普遍而言,國內各大學歷史學系所開設的課程中,大抵架構是來自二十世紀初以橫向之斷代史知識作為主要授課內容,再配合各大學歷史系所教師本身所具之專長研究發展出的專題史,來進行講解與研討;斷代史或朝代史的分類被當作是基礎性的訓練,各類專題史多半是專業教師研究上的延伸,成為大學教授在歷史教學上的通則。學術社群的規範、畫分模式、專門領域研究導向和各學系傳統內在的潛規則,影響教學內容多半是偏重在研究與學術取向,於是愈發顯得歷史學的外在形象,是與社會或職務上的需求背離。 過去教育部推動「人文社會革新計畫」的核心要旨在於思考如何回應外在環境變化,培育未來之人才做為主要目標;然而人文學中如歷史學等,如何與職業產生對應?又如何能轉化與運用?相關討論頗多,卻無定論。目前言及應用者,多偏重在史料數位化、史籍分析與電子資料庫應用方面,雖然這與職業有所對應,然實則直接相關工作職缺較少,也不宜當做歷史系應該培養的核心能力。過去教育部於103年所頒訂的「課程分流計畫」中,曾經提出實務型課程培養的學生職場能力,其實所指的是軟實力的概念,而不是專指特定的職業技能。這種能力是要讓學生能在與所學相關,甚至是要能在不同領域中移動,亦即是指要能夠活用。看似合理可行,實際上要擁有這樣的能力,除了學生要有高度的自覺外,課程、教師和教學環境都必須要朝向能建立軟實力的方向才有可能實踐。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於愛學網中公告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史學導論(上):史學概論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