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年第1學期-0370 善與義務:科技倫理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上課筆記與學習單 36 上完課後當日應繳交,共12次上課,每份最多可得總分3分。如發現作弊或複製生成式AI的文字,一 律不予給分。
出席和參與討論 24 共12次上課,每次出席且參與討論,可得總分2分。如發現作弊或複製生成式AI的文字,一律不予給分。
期中考試 20 未繳交、發現作弊、或複製生成式AI的文字,一律不給分。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40人,已有47 人選讀,尚餘名額-7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甘偵蓉

教育目標

本課程旨在探討當代科技對個人與社會帶來的倫理挑戰,並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與倫理判斷能力。透過閱讀與分析經典文獻,學生將深入了解科技進步所引發的倫理議題及其複雜性。本課程的主要目標有三:首先,讓學生認識當代科技的倫理議題,主要聚焦於兩大科技範疇——機器(包括AI與機器人)與生殖科技(如墮胎)。其次,學生將學習如何運用規範倫理學的理論或原則來分析這些科技議題,尤其是透過本課程的兩大案例,檢討「雙果論」(The Doctrine of the Double Effect)在科技倫理決策中的合理性。最後,學生將透過討論現實科技議題,理解人類在科技發展中的風險、權利與倫理責任,並逐步掌握英美道德哲學中科技倫理的規範性論述與分析方法。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1.Wallach, W., & Allen, C. (2009). Moral machines: Teaching robots right from wr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中譯本:溫德爾.瓦拉赫 & 科林.艾倫(2009),《道德機器:如何讓機器人明辨是非》,王小紅 主譯,北京大學出版社。
2.Foot (1967) “The Problem of Abortion and the Doctrine of the Double Effect”
3. Anscombe (1967) “Who is Wronged?—Philippa Foot on Double Effect: One Point” & (1982) “Action, Intention and ‘Double Effect’
4. Thomson, J. J. (1974). "A defense of abortion" (pp. 3-22)
5. Scanlon, T. M. "The Illusory Appeal of Double Effect" from Moral Dimensions. pp. 8-36.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善與義務:科技倫理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