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年第1學期-1929 質性研究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期中報告 20
田野筆記 10
期末報告 30
平時成績 20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70人,已有43 人選讀,尚餘名額27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鄭斐文

教育目標

113 學年度上學期 /東海大學社會系必修課程大綱 質性研究A班 授課教師:鄭斐文 老師 上課時間地點:每星期三 9:00—12:00 教室(待確認) [課程大綱以上課第一周發放版本為準] 一、課程目標: 相較於「社會研究法」有關統計與各類研究法的基本認識和操作經驗,本課程的重點在於:(1) 培養從事以質性社會調查與行動為目標的分析和研究能力;(2) 質性研究方法的進階思考與反省;(3) 寫作、發表與呈現調查的能力。 質性研究課程重點在於田野研究方法(或其他如論述分析方法)的實際操作,空談理論無益,因此,花時間在田野調查之觀察、分類整理田野資料的技巧、書寫資料為學習重點。質性研究方法是相當有用的社會學技巧,在研究方法培養過程中,實際運用社會學想像力、學習到成熟的人際關係溝通與應對、田野的倫理作為自我人格鍛鍊、最後,得以將訪談與理論相互呼應,得到透視綜觀現象的能力。這個課程也將有助於同學在未來工作的發展,如從事媒體報導、記者、政治工作、企業社會等領域的基礎訓練。 二、授課方式: 這門課程以討論與實際操作為主。學生於課前必須熟讀指定讀物,提出核心問題及引申的問題意識,作為上課討論的基礎。課程要求如下: *演講心得:本學期演講有三場,需要於隔週上課前繳交心得並上傳到ilearn。 *助教小組討論課:每兩週一次助教討論課,佔平時成績20%。 *課堂平時參與:本課程教學建立在師生共同討論的基礎上,因此每位同學必須積極參與討論,共同發現田野中的問題,並連結到自己的研究問題上。整學期有兩次小組上台報告(研究主題、編碼與期末報告) *小組的田野觀察與深度訪談,及每位同學需繳交田野筆記一份:需要訂定小組訪談的方向,同時,小組中的每人需訪談至少兩位以上受訪者,以及田野筆記。小組訪談主題與個人訪談方向須一致。 *小組期末報告:A.期末報告每人寫5000–8000字,包括文獻回顧、田野調查與編碼分析。B.並且與以下老師規定的主題相關(若有大專生計畫通過且已經開始田野調查的學生,請找老師討論 memo文本為以下: 1. Memo 1 — C. J. Pascoe,《你這個娘炮:校園同儕如何建構青少年的男子氣概?拆解陽剛氣質、性、身體的社會學新思考》 2. Memo 2 — 瞿海源、畢恆達、劉長萱、楊國樞主編(2015)《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質性研究法》,台北:臺灣東華。第二章 「訪談法」 3. Memo 3 — 謝國雄主編(2007)《以身為度、如是我做—田野工作的教與學》,台北:群學。(讀第5章「象牙塔的業務機密:參與實作與四位一體」) 4. Memo 4 — 林昱瑄(2019),〈做學術、做媽媽:學術媽媽的建制困境、協商策略與智性母職〉,《台灣社會學刊》66:125-180。 5. Memo 5(加分memo)--- 瞿海源、畢恆達、劉長萱、楊國樞主編(2015)《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質性研究法》,台北:臺灣東華。第十章 。

課程概述

The content of the course is based on a selection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for data generation and analysis that are often used within the administrative and policy sciences. Students will be given the opportunity to critically appraise qualitative research studies from their own research fields both individually and in seminars. Through active participation in seminars, different ways of collecting/generating and analyzing qualitative data will be discussed and analysed. In addition, in the form of a written assignment, students will plan their own qualitative studies and describe how they would carry out an analysis. This course offers a hands-on opportunity for graduate students to experience the practice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he course will require a moderate investment of time, with academically necessary reading and writing, recurrent team discussions based on assignments, and individual fieldwork. Teaching is in English and in the form of a course introduction, lectures and seminars.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四、主要教材:

1. 謝國雄主編(2007)《以身為度、如是我做—田野工作的教與學》,台北:群學。(讀chapter 1, chapter 5)
2. 瞿海源、畢恆達、劉長萱、楊國樞主編(2015)《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質性研究法》,台北:臺灣東華。第二章(「訪談法」)、第三章(〈質性個案研究:紮根理論與延伸個案法〉)
3. Neuman, W. Lawrence (2003)著、王佳煌、潘中道譯,《當代社會研究法:質化與量化途徑》,台北:學富。
4. 胡幼慧 (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第九章、第十章)
5. C. J. Pascoe,《你這個娘炮:校園同儕如何建構青少年的男子氣概?拆解陽剛氣質、性、身體的社會學新思考》。遠足文化發行。
6. 洪伯邑(主編),《田野敲敲門:現地研究基本功》。台大出版中心。(p.94-163)(ilearn)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質性研究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