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年第1學期-1934 不平等與社會政策分析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 配分比例 | 說明 |
---|---|---|
期中考 | 20 | |
期末考 | 20 | |
上課出席與參與討論 | 20 | |
繳交主題學習心得 | 40 |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40人,已有60 人選讀,尚餘名額-20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謝志龍教育目標
一個社會中的人們,根據某種「屬性」或「標準」而區分為不同社會類別/等級的安排方式,即為「社會階層化」。用來區分社會階層的標準或屬性,每個社會不盡相同,大致上包括職業、性別、年齡、教育、族群、權力、地位等。社會階層化的研究其實就是在研究社會的不平等現象:社會學家並不將不平等現象當作隨機分配在個人身上,而是從群體的角度來看團體和團體間之不平等關係,此些不同的團體即為「社會階層」。在同一社會階層裡,團體的成員往往享有同等的或類似的社會資源;隸屬於不同階層的成員,具有不同的地位,此種不平等的地位常會對下一代產生影響。由於不同階層/階級的上下排列往往是彼此傾軋的結果,且仍將不斷持續進行當中,因此探討其分層的原因、機制、影響、過程等就十分重要。學者通常也稱之為「社會不平等」。
根據社會的不平等現象,政府往往會提出相互應對的政策,試圖解決這些社會問題。有鑑於社會問題幾乎都是鑲嵌在社會結構或脈絡演變而來,凸顯出問題的公共性與集體,因此社會政策正是影響公共福利的國家行動。社會政策為整體公共政策之一環,強調國家介入社會整體公共性或集體性的事務,而非個人小群體的私人層面。社會政策的範圍甚為廣泛,且可能隨著意識型態、政治、社會或經濟的變化而調整,尤其是為回應社會的訴求,必須經常增/修訂法規。
本課程將從社會不平等出發,特別重視貧窮/弱勢的議題,除了社會學傳統的社會階層理論,也引入相當重要且受到學界重視的「生命歷程理論」,同時兼顧個人、家庭、外在社會結構以及彼此之間的交互作用,藉以重新檢視貧窮/弱勢者的動態生命歷程,期能彌補過往研究在思考貧窮/弱勢問題時的侷限。也由於本課程引入素養導向教學模式,課堂進行時會藉由案例討論讓修課學生熟習及應用這些理論,以及具備相對應的知識、技能與態度。
課程資訊
基本資料
選修課,學分數:3-0
上課時間:二/2,3,4[SS213]
修課班級:社會系1-4
修課年級:1年級以上
選課備註:推廣部隨班附讀請獲得老師同意。
教師與教學助理
授課教師:謝志龍
大班TA或教學助理:尚無資料
Office Hour課後教室
授課大綱
授課大綱:開啟授課大綱(授課計畫表)
(開在新視窗)
參考書目
授課教師不要求各位同學買書,但各位同學必須仔細研讀授課教師所準備的PPT。PPT的內容是依據每週上課進度所編排,並且作為期中與期末考試的題庫來源。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不平等與社會政策分析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