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年第1學期-1937 異質空間社會學:釘子戶,搖滾客,精神病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 配分比例 | 說明 |
---|---|---|
課堂出席參與討論 | 20 | 主要視出席率及提問、回答問題積極度。 |
分組報告 | 40 | 其中上台導讀16%,提問6%,期末書面報告18%。主要視分工協作、內容、重點表達、帶動台下同學情況。 |
個人期中、期末報告 | 30 | 各一份,每份15%,2500字以上 |
個人閱讀心得報告 | 10 | 共兩份,每份5%,800字以上。 |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50人,已有49 人選讀,尚餘名額1人。
本課程可網路登記,目前已登記人數為 3 人,選上機率為33%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楊友仁教育目標
本課程的基本問題是:什麼是『差異』?社會如何(不)面對/對待/創造/處理『差異』?「空間」的生產、轉化、毀壞在其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這些又如何影響人們覺得自己是什麼的這回事?
社會學家向來關懷「差異」的課題,比如高夫曼的名著《汙名:管理受損身分的筆記》、《精神病院:論精神病患與其他被收容者的社會處境》,傅柯點出空間面向對於「主體」形成的重要性,在著述中提出了『異質空間/異托邦(heterotopia)』這個概念,引發相當多的後續研究探索。
本課程將從本地社會的歷史-地理脈絡出發,以過去20年授課者參與其中的『異質空間/異托邦』生產的案例—康樂里、寶藏巖、樂生療養院、黎明幼兒園,佐以相關的文本、影像、音樂與實體地景,透過『釘子戶』、『搖滾客』、『精神病』這三個可能被人們視為『差異對象』的異質範疇的討論,來貼近、回應這些重要的社會學課題,以及你對自身的疑惑。下面列了幾種有可能(不)面對/對待/創造/處理『差異』的pattern:
1.分類,e.g. 傅柯(M. Foucault ) on 瘋癲
2.汙名,e.g. 釘子戶,高夫曼(E. Goffman) on 汙名
3.獵奇,e.g. 攝影、觀光客的凝視
4.隔離,e.g. 精神病院、樂生院
5.消滅,e..g. 包曼(Z. Bauman) on現代性與大屠殺
6.同化,e.g. 民族大融爐(melting pot)
7.規訓,e.g. 傅柯(M. Foucault ) 關於規訓與懲罰
8.矯正,e.g. 中共on 法輪功學員,政治犯
9.容忍,e.g. 創意新貴(Creative class)與同性戀指數理論
10.團結,e.g. 搖滾共和國
11.麻木不仁,e.g. 齊美爾(G. Simmel) on Blasé attitude
你覺得還有像什麼呢?覺不覺得,這是有趣而重要的課題?
範疇I:釘子戶
這個單元要討論的,不只是「釘子戶」這個名詞如何社會地產生,更要面對形塑著空間政治與主體形成的社會權力與空間正義。近年來最常聽聞的「釘子戶」修辭,當屬中國大陸的拆遷新聞,以及台灣的都市更新、市地重劃、徵地拆遷等,當反復見到一整家人捍衛自身權益、卻遭遇極大的權力壓迫、乃至於在中國大陸常以自焚收場時,我們很難抱持嘲諷態度,認為釘子戶總是唯利是圖。
「空間」可以有很多分析方法,空間正義的判斷也有很多取徑,舉凡財產權與公共利益、生命經驗與空間韻律、社會融合與排除、規劃的政治、生活方式與消費選擇、私密性、階級、集權主義、家族、生產、交換與分配、使用價值、居住、工作等等,都可以是空間分析常見的關鍵詞,但總而言之對於空間的各式分析,總能聚焦在「正義」這個核心命題。我們如何理解台灣的釘子戶與空間正義呢?
範疇II:搖滾客
在你的生活經驗中,有沒有這樣的朋友--熱愛搖滾樂,視之為在充斥著靡靡之音的生活世界中,唯一能讓他們感動並激發情感力量的音樂形態,對何謂”搖滾精神”有一套能侃侃而談的見解,還會不時向你推薦他/她認為經典的樂團或歌曲,並不厭其煩的向你解釋歌曲或專輯的意涵。他/她們有一群同樣愛好搖滾樂的朋友,不時會聚在一起交流音樂的資訊,有時會「揪團」一起去看他們心中的「天團」表演,甚至進一步組樂團搞band。搖滾樂對他們而言,超越了娛樂與休閒的功能,是一種生活風格與生命態度的展現,乃至於牽引著他們以抗拒規範、拒絕盲從、凸顯歧異的方式進行生活實踐?你有這樣的朋友嗎?或者,你就是其中之一?
許多音樂社會學研究都嘗試探討上述這些搖滾樂的文化現象,發掘其中的社會學意涵。不論是「文化工業」理論或是「次文化(subculture)」理論,在不同立場上均指出搖滾樂與生活風格以及意識形態的關係。其中,次文化理論主張搖滾樂迷有主動創造文化的能力,他們挪用或改造既有的音樂元素,結合自己的文化背景與生活經驗,創造能凝聚認同的音樂風格與意識型態,讓受到壓抑、邊緣化的群體有機會開展異質的論述、文化形式與抵抗空間。雷鬼樂、納粹搖滾(Nazi Rock)與龐克等,都是次文化理論所彰顯的重要範例。又如Grossberg(1984)提出「搖滾機制(rock apparatus)」與「情感同盟(affective alliance)」的思路,討論搖滾樂如何在樂手、商業機制、樂迷等多方力量的共構過程中,形成一股屬於搖滾社群的情感力量,不斷驅動搖滾場域進行具有社會意義的文化生產,其所蘊含的培力效果,如何使得對搖滾樂的文化認同之能夠進一步轉化為行動的力量,在現代社會中開展異質文化抵抗的動態?
範疇III:精神病
我一定是瘋了,所以才開這門課!讓我們來讀讀傅柯的瘋癲史,想想如何「看」龍發堂吧。
課程資訊
基本資料
選修課,學分數:3-0
上課時間:二/6,7,8[SS212]
修課班級:社會系2-4
修課年級:2年級以上
選課備註:推廣部隨班附讀請獲得老師同意。
教師與教學助理
授課教師:楊友仁
大班TA或教學助理:尚無資料
Office Hour星期三 下午2點至5點,於教師社科院五樓研究室
授課大綱
授課大綱:開啟授課大綱(授課計畫表)
(開在新視窗)
參考書目
教科書
何東洪、鄭慧華、羅悅全等編著(2015)《造音翻土:戰後台灣聲響文化的探索》,台北:遠足文化、立方文化/立方計劃空間。
姚耀婷(2010)《重思治理術與日常生活實踐:以樂生/新莊對立語境為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電子檔)
陳姃湲編著(2012)《看不見的殖民邊緣》,台北:玉山社。
黃筑(2007)《龍發堂攝影研究》,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孫權(2012)《綠色推土機:九零年代的台北的違建、公園、自然房地產與制度化地景》,台北:破週報。
顏誌君(2024)臺中市地重劃開發模式與治理機制的轉型矛盾:自辦單元重劃區的案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Foucault, M./林志明譯(1972/2016)《古典時代瘋狂史》,台北:時報。(傅柯的法文版博士論文直接中譯)
Lefebvri, H.著/李春譯([1972]2007)《空間與政治(第二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異質空間社會學:釘子戶,搖滾客,精神病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