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年第1學期-1946 後殖民與國家:東南亞華人社會與文化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 配分比例 | 說明 |
---|---|---|
出缺席 | 20 | |
個人作業 | 10 | 電影賞析與心得 |
期中考 | 30 | 東南亞國家相關基礎知識、議題申論 |
期末考 | 40 | 理論思考、議題申論 |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50人,已有49 人選讀,尚餘名額1人。
本課程可網路登記,目前已登記人數為 9 人,選上機率為11%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葉福炎教育目標
不論從歷史向度、地理位置,臺灣和東南亞之間的關係不只是鄰近國而已,從最早在冷戰時期兩地已有頻密的交往與互動。後來,九〇年代的全球化更直接促成跨國間人口大量的移動,臺灣社會的人口結構也隨之發生變化——許多來自東南亞的人民形成了臺灣社會中的重要群體。過去幾年,臺灣政府推動「新南向」政策與東南亞的各國展開經貿合作與文化交流,進一步加深兩個區域間的關係。
本課程擬從華人研究與臺灣的視角,重點介紹東南亞社會與文化,共分為以下五個部分:一、台灣與東南亞的關係與互動:留學生、外籍移工與新南向政策;二、東南亞近現代史及概論;三、全球化、現代國家與東南亞的族群關係;四、東南亞社會與性別文化;五、東南亞的文學、文化藝術以及宗教信仰。在認識和掌握東南亞國家的基礎知識之餘,本課程也會引導修課同學以後殖民理論與國家論述,一起思考台灣當代的處境與國際位置。
課程資訊
基本資料
選修課,學分數:3-0
上課時間:一/2,3,4[C221]
修課班級:社會系1-4
修課年級:1年級以上
選課備註:推廣部隨班附讀請獲得老師同意。
教師與教學助理
授課教師:葉福炎
大班TA或教學助理:尚無資料
Office Hour請來信與老師提前預約
授課大綱
授課大綱:開啟授課大綱(授課計畫表)
(開在新視窗)
參考書目
1. Chris Barker, Emma A.Janne(著)、羅世宏(譯)。2018。《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臺北:五南)。
2. Benedict Anderson(著)、吳叡人(譯)。2010[2006]。《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臺北:商周出版)。
3. 李盈慧、王宏仁(編)。2008。《東南亞概論;臺灣的視角》(臺北:五南出版)。
4. Robert L. Winzeler(著)、徐雨村(譯)。2018。《今日的東南亞族裔群體:一個複雜區域的民族誌、民族學與變遷》(臺北:原住民族委員會)。
5. Kathleen M. Adams, Kathleen A. Gillogly(編著)、徐雨村(譯)。2020。《東南亞的日常生活風貌》(臺北:原住民族委員會)。
6. 顧長永。2022。《台灣與東南亞:從中華民國到台灣世代》(臺北:前程文化)。
7. 張錦忠。2011。《馬來西亞華語語系文學》(八打靈再也:有人出版)。
8. 黃孟文、徐迺翔(編)。2002。《新加坡華文文學初稿》(新加坡: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八方文化)。
9. 東南亞移民。2021。《蛻︰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第七屆移民工文學獎作品集》(臺北:四方文創)。
10. 徐遵慈。2016。〈「新南向政策」:內涵、機會與挑戰〉。《亞洲金融季報》,3-15。
11. 陳佩修。2016。〈新南向政策中的東南亞〉。《全球政治評論》,7-10。
12. 徐遵慈、李明勳。2018。〈我國新南向政策的執行成果與未來展望〉。《經濟前瞻》,9-18。
13. 吳子文。2010。〈僑生政策與中華民國:台灣國族想像的轉變,1951-2008〉。《文化研究》10期,103-138。
14. 張全芳。2017。〈東南亞國家學生留學臺灣的經驗與建議之研究〉。《臺北市立大學學報·教育類》48卷2期,1-27。
15. 莊舒晴。2018。《共生關係與移工視野:台灣移工運動的變遷、組織與未來》。臺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16. 簡永達。2023。《移工築起的地下社會:跨國勞動在台灣》(臺北:春山出版),492-534。
17. 陳琮淵。2014。〈東南亞華人經濟發展論析:經濟社會學理論的參照〉。《淡江史學》 26期,245-265。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後殖民與國家:東南亞華人社會與文化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