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年第1學期-2382 美學與當代藝術理論(一)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出席率及課堂參與度 40
期末筆試 30
期末報告 30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50人,已有49 人選讀,尚餘名額1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段存真

教育目標

藝術發展到後現代主義時期便進入了一個藝術終結的時代。當然所謂藝術的終結並不代表藝術已經消亡,而是藝術已經不再被一個明確指向的風格所導引,並且由感官的視覺轉向於思考的哲學,藝術因而具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此堂課以當代藝術現象為主,從後現代的美學及藝術思潮作為課程內容理論的發展主幹,廣泛的討論物體、空間、影像、消費與大眾傳媒在當代藝術裡面的顯像,從而架構出一張廣而多元的現象地圖,作為理解當代消費社會以及藝術理論的基礎。

課程概述

介紹西方思想史中的「美學」與當代文化及藝術研究之理論基礎概念,作為大學部學生創作的理論參考架構,以及理論研究進階發展的基礎。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1. Danto, Arthur C.,《在藝術終結之後 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林雅琪、鄭惠雯譯,台北,麥田出版,2010
2. Atkins, Robert,《藝術開講》,黃麗絹譯,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0
3. Lynton, Norbert,《現代藝術的故事》,楊松鋒譯,台北,聯經,2003
4. Baudrillard, Jean, 《物體系》,林志明譯,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97
5. Bachelard, Gaston,《空間詩學》,龔卓軍,王靜慧譯,台北,張老師文化事業,2005
6. 暮澤剛巳,《當代藝術關鍵詞100》,蔡青雯譯,台北,麥田出版,2012
7. 陸蓉之,《破後現代藝術》,藝術家出版社,台北,2003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美學與當代藝術理論(一)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