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年第1學期-2392 錄像佈展與攝影技巧(一)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出席率 50
工作坊實作 50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30人,已有21 人選讀,尚餘名額9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徐嘒壎

教育目標

本課程為當代影像創作延伸課程,強調藝術創作本身之外的影像類型展覽呈現手法、影像器材的了解與使用,整體布展規劃考量。課程將以工作坊的形式進行教學,上學期著重在時基媒體的布展及展場、作品燈光配置實作為主。下學期著重於攝影棚拍拍攝技巧及拍攝器材和棚拍燈具的運用。修課需同時選修主課程當代影像創作,並配合參與授課教師安排之工作坊時間。由於配合系上開課時間及教室分配,本課程之工作坊會在系上無課程安排時間進行,工作坊進行時間將在期初開學課程安排說明公布,請修課同學留意,務必在第一週到課堂聆聽課程安排。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ㄧ)專書
1. Roland Barthres著,許綺玲譯,《明室‧攝影札記》,台北:台灣攝影,1997
2. Susan Sontag著,黃燦然譯,《論攝影》,台北:麥田,2010
3. Maurice Merleau-Ponty著,龔卓軍譯,《身體現象學大師梅洛龐蒂的最後書寫:眼與心》,台北:典藏
藝術家庭,2007
4.陳永賢著,《錄像藝術啟示錄》,台北:藝術家,2010
5. Celia Lury, Prosthetic Culture: Photography, Memory and Identity, (New York: Routledge 1997)
6. Laura Mulvey Death 24x a second: stillness and the moving image. (Reaktion books,2006)
7. Elwes, Installation and the Moving Image, Location No. 2637, [Kindle version].
(二)期刊論文與訪談
1.藝術觀點ACT
2.孫松榮, 〈美術館與電影:從投映到展示的「當代性」〉,《今藝術》,第188期,5月號︒頁170-174
3. Sarah S. Jain, ‘The prosthetic imagination: Enabling and disabling the prosthesis trope.’ Science, Technology &
Human Values 24.1 (1999)
4. Christine Buci-Glucksmann & Emanuele Quinz, ‘For an Esthetics of the Ephemeral’, Hybrid, January 2014
(三)線上資料庫
1. 台灣當代藝術資料庫
2. 英國Lux, Artists’ Moving Image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錄像佈展與攝影技巧(一)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