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年第1學期-2462 音樂美學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平時成績 20 含:出席率、課堂參與、口頭分享討論
隨堂筆記 30
書面報告 50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30人,已有31 人選讀,尚餘名額-1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楊湘玲

教育目標

本課程選取音樂美學發展史上重要的議題進行介紹討論,並結合中西相關論點加以對應或比較。藉由教師講授、閱讀討論文獻,使學生認識和思考音樂美學的重要議題和論點,並加深對音樂史當中相關現象的理解。課程中將專題介紹中國儒家、道家思想中對於音樂與身體、情緒、心理狀態關聯的論述,希望帶領學生反思自身演奏或創作的狀態,有助於自身音樂專業的成長。課程內容對於有志從事音樂治療和音樂教育的學生,期能提供相關的思考和探索途徑。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王次炤,《音樂美學新論》。台北:萬象圖書,1997。
王美珠,《音樂美學:歷史與議題》。台北:五南出版社,2017。
修海林、羅小平,《音樂美學通論》。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21(2版14刷)。
張前,〈音樂美學的歷史與現狀〉,收於周青青等著,《音樂學的歷史與現狀》,頁265-313。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
費利克斯・瑪麗亞・伽茨(Felix Maria Gatz)選編,金經言譯,《德奧名人論音樂和音樂美》。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5。
愛德華・漢斯立克(Eduard Hanslick)著,陳慧珊譯,《論音樂美:音樂美學的修改芻議》。台北:世界文物出版社,1997。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音樂美學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