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年第1學期-3030 人文:人文永續議題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點名成績 20
學習態度與表現 20
期中考 30
期末發表 30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55人,已有55 人選讀,尚餘名額0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陳穎禎

教育目標

人於空間環境中作為存在者,不斷地探索、識別並且尋找出安身立命(dwelling)之道。不僅是自然的環境利用,更建立出與他者共存下的社會空間,這些空間並經由歷史累積形成出人文秩序與思維。本課程便是把人文空間作為素材,以歷史為主眼且輔以不同領域的學科視野來探討。不僅是讓修習者有方法認識自身的外在空間、理解其背後的歷史涵構,並且找到其人文價值。除此之外,並關懷當代空間實踐的議題,了解歷史與發展的衝突性,尋求人文在空間永續上的重要性與方法。基於以上,具體課程目標與內涵條列於下: 1.讓修習者了解歷史人文空間的概念。也就是認知到空間不僅是自然科學的現象元素組合,人文社會所建構出來的抽象概念,像是傳統秩序等也是空間構成的重要視點。 2.讓修習者認識歷史人文空間的視野與方法。除了地理學、建築學等不同尺度空間探討的認識外,歷史學將時間與空間概念整合後的觀察也是重要的學習。 3.讓修習者思考歷史人文空間的價值。也就是從集體記憶以及文化共識來出發,思考傳統或是因襲空間背後的價值。 4.讓修習者探討歷史人文永續的實踐可能性。帶動修習者探討都市更新與歷史建築保存的矛盾、新自由主義全球化均質化讓空間的地方感消失等當代議題,並尋求大從政治經濟小至文化行動等各種永續的可能性。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1. 姜道章著,《歷史地理學》,台北市:三民,2023年(2004年初版)。
2. 施雅軒著,《區域、空間、社會脈絡: 一個臺灣歷史地理學的展演》,高雄市:麗文文化,2007年。
3. 蘇峯楠等著;蘇峯楠編,《看得見的臺灣史・空間篇》,新北市:聯經,2022年。
4 .曹永和等著;張隆志編,《島史的求索》,台北市:台大出版中心,2020年。
5. 鄧津華著;楊雅婷譯,《臺灣的想像地理: 中國殖民旅遊書寫與圖像(1683-1895)》,台北市:台大出版中心,2018年。
6. 諾伯舒茲著;施植明譯,《場所精神-邁向建築現象學》,台北市:田園城市文化,2002年。
7. 林會承著,《台灣文化資產保存史綱》,台北市:國立台北藝術大學,2011年。
8. 關華山、蕭雅菁編,《編織都市文化資產成就永續都市: 文化資產青年論壇暨國際工作營活動紀實》,台中市:文化部文化資產局,2014年。
9. 黃宣衛著,《成為池上: 地方的可能性》,新北市:左岸文化,2022年。
10. 劉益昌等著,《永續社會系列: 文化保存》,新北市:五南圖書,2014年。
11. 槇文彦等著、『見えがくれする都市』、東京都:鹿島出版会、2012年(1980年初版)。
12. 青井哲人著、『ヨコとタテの建築論』、東京都:慶應義塾大学出版会、2023年。
13. 法政大学江戸東京研究センター等編著、『江戸東京の都市組織に挑む』、東京都:彰国社,2019年。
14. David Harvey著、森田成也等訳、『反乱する都市:資本のアーバンナイゼーションと都市の再創造』、東京都:作品社,2013年。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人文:人文永續議題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