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年第1學期-3105 自然:自然創新議題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 配分比例 | 說明 |
---|---|---|
第一講上台報告及書面報告 | 40 | 等同期中考成績比例 |
第二講上台報告及書面報告 | 40 | 等同期末考成績比例 |
平時分數 | 10 | 上課討論、出席及互動 |
學生自主實作 | 10 | 17-18週成績 |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80人,已有78 人選讀,尚餘名額2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吳昱瑩教育目標
1.自然領域的課程目標在於啟發學生問題解決,科學探索,理性論證與數據分析能力。
2.本課程「自然創新議題」的焦點聚焦在「住宅」,也就是和人類密切相關的「居住」方面。「住」永遠是人類生活中最難解決的問題,在本課程主要提出幾個核心問題來啟發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1.自然災害之下的居住改善、2.近現代的居住生活及改變:家庭空間及寢間。講師穿插理論、歷史回顧、實際案例等多元化的內容講授,引導學生思考在這個新時代「居住」的本質?「居住」的意涵如何改變?該如何因應?如何有效利用空間?進行分析及比較不同地區及年代的居住環境的不同,並進行科學探索、理性辯論及數據分析能力。本課程核心思想為:「以古鑑今、從本土觀世界」,教師講授內容以歷史案例及本土案例為主,並輔以動漫及電影場景使學生印象深刻。而學生的報告可以由此為出發點,做現代及世界案例的比較。
3.第一講「自然災害之下的居住改善」細部內容:「居住」要考量當地氣候以及生活習慣進行設計。現代氣候暖化,以及災害越來越嚴重的情況下,住宅如何要去適應氣候?以及適應生活習慣的改變?講師在這一講提示,「居住」適應環境而進行設計的現象,並非只有發生在現代,而是早在日治時代日本人移居台灣時,就產生由於台灣的氣候及文化和日本大不相同,而出現住宅設計的相關問題。講師主要講授台灣日本時代及台灣原住民的住宅變遷,而學生的報告可以由此為出發點,從最近發生的天然災害,報告居住受到影響以及改變的部分。
4.第二講「近現代的居住生活及改變:家族生活及寢間」細部內容:20世紀初期是家庭人口組成邁向近代化的重要時點。由於家庭組成開始核心化,相較於傳統時代的三合院大家庭,開始出現以一對夫妻為中心,上有二老、下有小孩的核心家庭,和旁系的兄弟分家。也受到美國民主浪潮之影響,隨著婦女、小孩的權利觀念上升,近代的住宅空間也產生很大的變化,開始出現家族團聚概念以及家庭專用空間。這些社會結構的改變,在不同民族之間造成哪些不同的影響?尤其在家族團聚的空間以及寢居空間上,呈現怎樣不同的變化?
5.本科授課教師有長久旅居日本經驗及田野調查經驗,上課歡迎交流。
課程資訊
基本資料
必修課,學分數:2-0
上課時間:二/6,7[C215]
修課班級:共必修1-4
修課年級:1年級以上
選課備註:住宅環境改善
教師與教學助理
授課教師:吳昱瑩
大班TA或教學助理:尚無資料
Office Hour下課時間或與老師另外約時間
授課大綱
授課大綱:開啟授課大綱(授課計畫表)
(開在新視窗)
參考書目
吳昱瑩《圖解台灣日式住宅建築》,2018,晨星出版社。
渡邊義孝著,高彩雯譯《台灣日式建築紀行》,2019,時報。
水瓶子《台北老屋二三事》,2020,典藏文創。
沈孟穎《台灣公宅一百年》,2021,創意市集。
露西・沃斯利著,林俊宏譯《如果房子會說話:家居生活如何改變世界》,2015,左岸文化。
吳昱瑩譯《有趣到不想睡:日本建築美學》,2022,晨星出版社。
吳昱瑩譯《京都美學考》,2019,遠足。
吉卜力工作室《吉卜力的立體建築物展圖錄〈復刻版〉》2023,台灣東販。
影山明仁《著名漫畫的房屋格局》2016,瑞昇。
葉高華《強制移住:台灣高山原住民的分與離》,2013,台大出版中心。
周穎君《阿美族傳統家屋之研究》,2002,東海大學建築系碩士論文。
吳昱瑩《阿美族家屋變遷之研究》,2014,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補助成果報告書。
時事、以及報紙剪報。(由教師提供)。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自然:自然創新議題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