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年第1學期-3164 社會:媒體素養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課堂出席 20 每週點名及第17、18週的學生自主實作表現
個人期中報告 40 請閱讀《另類事實:關於知識和它的敵人》這本著作並撰寫讀後心得,每人每份至少2400字。
個人期末報告 40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70人,已有63 人選讀,尚餘名額7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王崇名 陳鈺偉

教育目標

社會領域的課程目標在於啟發學生能夠承認差異,願意肯定自我、欣賞他人與尊重差異。 課程目標: 1.認識西方媒體原有的公共性精神。 2.學習辨別假訊息。 3.網路應有的自律倫理。 課程內涵: 1.藉由課程議題的討論,引導學生承認媒體素養是現代公民的基本素養。 2.假訊息自古以來本是常態,學習區辨假訊息是成為人的重要學習歷程。 3.課程重視議題討論,學生需要尋找議題,設計討論問題,引導同學討論。 4.本課程不空談,學生與老師需要共同討論,在實做中學習。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李金銓編,2013,《報人報國:中國新聞史的另一種讀法》。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李金銓,2019,《傳播縱橫:歷史脈絡與全球視野》。新北:聯經。
吳修銘著,黃庭敏譯,2018,《注意力商人:他們如何操弄人心?揭密媒體、廣告、群眾的角力戰》。臺北:天下雜誌。
吳翠珍、陳世敏,2007,《媒體素養教育》。臺北:巨流圖書。
林照真,2009,《收視率新聞學:台灣電視新聞商品化》。臺北:聯經。

Alterman, Eric著,王本濤、徐蒙譯,2023,《當總統撒謊:官方欺騙及其後果的歷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Buckingham, David著,林子斌譯,2006,《媒體教育:素養、學習與現代文化》。臺北:巨流圖書。
Buckingham, David著,楊雅婷譯,2003,《童年之死:在電子媒體時代下長大的兒童》。臺北:巨流圖書。
Ferguson, Niall著,葉品岑譯,2019,《廣場與塔樓:從印刷術誕生到網路社群力爆發,顛覆權力階級,改變人類歷史的network》。新北:聯經。
Foer, Franklin著,吳緯疆譯,2019,《被壟斷的心智:谷歌、亞馬遜、臉書、蘋果如何支配我們的生活》。臺北:天下文化。
Hodkinson, Paul著,國家教育研究院、黃元鵬、吳佳綺譯,2013,《媒介、文化與社會》。新北:韋伯文化國際。
Hofstadter, Richard著,陳思賢譯,2018,《美國的反智傳統:宗教、民主、商業與教育如何形塑美國人對知識的態度?》。新北:八旗文化,遠足文化事業。
Nichols, Tom著,鄭煥昇譯,2018,《專業之死:為何反知識會成為社會主流,我們又該如何應對由此而生的危機?》。臺北:臉譜出版,城邦文化事業。
Said, Edward W.著,王志弘、王淑燕、莊雅仲、郭菀玲、游美惠、游常山譯,傅大為、廖炳惠、蔡源林校訂,2023三版,《東方主義》。新北:立緒文化事業。
Stephens-Davidowitz, Seth著,陳琇玲譯,2017,《數據、謊言與真相:Google資料分析師用大數據揭露人們的真面目》。臺北:商周出版。
Sunstein, Cass R.著,堯嘉寧譯,2015,《剪裁歧見:訂作民主社會的共識》。新北:衛城出版。
Taplin, Jonathan著,吳國卿譯,2018,《大破壞:Facebook、Google、Amazon制霸,如何引爆全球失衡》。新北:聯經。
Wikforss, Åsa著,葉品岑譯,2021,《另類事實:關於知識和它的敵人》。臺北:春山出版。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社會:媒體素養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