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年第1學期-3192 社會:社會價值思辨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讀書心得 15
分組討論或活動 35
課堂報告 40
學生自主實作(含出席情況) 10 出席/完成通識中心所舉辦之活動或作業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60人,已有60 人選讀,尚餘名額0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黃國清

教育目標

社會領域的課程目標在於啟發學生能夠承認差異,願意肯定自我、欣賞他人與尊重差異。 本課程屬於社會領域中社<會價值思辨>這個大主題。 近來健保統計數字顯示,台灣罹患憂鬱症的人數正在逐年增長中,連本該是青春陽光歡笑的大學生族群,竟也出現類似的現象,甚至在過去幾年中還不斷出現自殺案例的新聞,為此,衛福部還在去年推出「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提供青少一年三次免費心理諮商。甚至還傳出,某些縣市在該政策上路三周後名額就已額滿的現象。   如果,我們不用憂鬱症這個特定名稱,而是改用「身心失衡」,那麼台灣甚至世界上那些所謂現代化社會的多數成員,這一輩子應該都會有一段時間,或長或短,經歷過身心失衡所帶來的折磨甚至痛苦。 我們不妨誇張的說,人類歷史上再也沒有任何一刻,會比今天更需要一套可以讓現代人身心安頓的價值觀或人生觀了。當前社會透過家庭父母、學校教育、職場、媒體所灌輸給我們的主流觀念、生活方式,往往都是兩極化的非人屬性: 若不是過於超脫現實,以至於無法應對現實衝擊的浪漫或空想,就是與身心健康無關,甚至是以剝削甚至犧牲後者為代價,以成全現代社會本身的常規運作。 令人難過的是,我們多數人也是往往毫無反省地將這些主流價值觀、生活方式,理所當然或不得不然地當成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去處理自己的生命、生活與生計,而結果通常就是: 每天頂著壓力與疲勞,跪舔現實,耗盡熱情,或是常懷焦慮與恐懼,深怕失去所有、為現實所拋棄,直到身心失衡,求診問醫、諮商服藥,然後再繼續同樣的生活模式;更有甚者,則是夢想幻滅,心志潰散,乃至於消沉厭世或狂暴憤恨。 因此,本課程以為,要想在今天這個快速變遷、眾聲喧嘩、高度不確定的複雜社會中,身心健康的活著,首要的工作,就是重新檢討眼下社會所流通的這些價值觀、生活方式,究竟會如何影響著我們的身心狀態。唯有打破它們的理所當然或不得不然,我們才能挪出足夠的心理空間去探索、建構讓自己安身立命的價值觀,而不是永遠只能依賴心理諮商與藥物。 最後,本課程則將探討,在打破了這些觀念的理所當然後,我們又將如何填補接下來的空虛狀態。我們還有其他的選擇嗎?是再次採取激進的行動主義,發動革命改造這個世界嗎? 還是寄望未來大有可為的AI人工智慧呢?或是回到前現代的古老智慧,從中汲取有助於現代人的格言或觀念呢,就像坊間許多心靈雞湯類作家,或所謂宗教大師所宣揚的那樣呢? 這門課程看似靈魂拷問,但實際上卻是在提供讓靈魂得以休整的閒暇,旨在讓同學們的心思從繁雜匆忙之中收攏,好好的體察自己的言行基礎。也是同學們未來展開英雄之旅的準備,好好的檢查已有的心志裝備,補足所欠缺的武器。因此本課程將以討論為主,講授為輔,讓同學在討論與聆聽他人想法的同時,以期能更深刻的自我認識、找尋自己的生活方向。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暫定以下這些資料,開學上課時還會再增補。

電影《三個傻瓜》
Twenge, Jean M.
2207《Me世代》曾寶瑩譯。台北:遠流出版社
2014《自戀時代》吳緯疆譯。台北: 八旗出版社
2020《i世代報告》。林哲安、程道民譯。台北: 大家出版社
Davis, Pete 2022《選擇障礙世代》。吳宜臻譯。台北: 采實文化
Bauman, Zygmunt 2018《液態現代性》。陳雅馨譯。台北: 商周出版社。
Sandel, Michael J. 《正義: 一場思辨之旅》。陳信宏譯。台北: 先覺出版社。
敏鎬的黑特事務所2018《人生自古誰不廢》。台北: 究竟出版社
朴璟淑2017《無力感》。張亞薇譯。台北: 商周出版社。
速水敏彥 2008《我最厲害: 能力錯覺的時代》。黃桂譯。台北:平安文化
藤田大雪 2017《當魯蛇遇見蘇格拉底》。黃雅慧譯。台北: 八方出版社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社會:社會價值思辨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