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年第1學期-3877 中文:敘事與思辨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課堂表現(包含出席、上課發言) 20
指定作業(個人) 10 第六週繳交影音教材中的指定作業
期末考(個人) 30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50人,已有57 人選讀,尚餘名額-7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李珮慈

教育目標

本課程除了「AI生成融入教學」,主要內容則以閱讀中國經典文學為根本,輔以神話民俗學的跨文化視域。恩斯特‧卡西勒在其所建構的「象徵形式哲學」中提出了「人是符號的動物。」之名言。可知人之所以為人的主體價值在於其能在符號的交互作用當中,以語言、藝術等符號活動完成文化的創造與傳承。「象」是代表中國文化的符號範疇,歷代的文學家紛紛以「意象」與「象徵」的符號形式來遙承傳統文化與表現生命情調。本課程以此帶領學生在課堂思辨的過程,能夠重新審視古典文學主題與現代生活情境的結合,從文本敘事中尋譯意象符號背後的多重文化意涵。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伊利亞德著;楊儒賓譯:《宇宙與歷史:永恆回歸的神話》(臺北:聯經出版社,2000年)。
弗雷澤著;汪培基譯:《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臺北:桂冠圖書,1991年)。
埃利希‧諾伊曼著,李以洪譯:《大母神-原型分析》(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
年)。
王立:《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原型與流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戴君仁:《詩選》(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93年)。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中文:敘事與思辨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