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年第1學期-5928 產業組織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期中考 30
期末考 30
平時成績 60 出席率、作業與課程參與度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15人,已有5 人選讀,尚餘名額10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曹古駒

教育目標

課程以個體經濟學的理論為基礎,並以基礎的賽局理論為架構,探討廠商間的互動行為對產業的影響。課程著重學生策略性思考的訓練,培養學生對於各產業中廠商策略的分析能力,從而完成個案研究。課程講授將儘量配合產業現況及個案分析,使學生有能力將產業組織理論應用於實際議題。課程主要內容包含:廠商理論的簡介、產業結構指標的介紹及廠商進出的影響因素、賽局理論與寡占理論、廠商的勾結與訂價行為、垂直整合與分工、產品差異化、政府的政策管制。

課程概述

1. 本課程核心價值為培養三大能力 A. 了解國際經貿情勢與趨勢 B. 了解各種產業的產業特性 C. 培養動態思維 2. 2008年是企業CEO最艱困的一年,也是最難忘的一年,因為它發生了百年難得一見的全球金融海嘯。近年來,中國經濟崛起,兩岸簽訂ECFA,區域經濟的整合,中國工資大幅上漲,台灣將面臨前所未有的大環境轉變,台灣企業將何去何從,值得探討。 3. 瞭解產業特性,找出最佳策略:世界經濟環境變動快速,廠商必須採取適當的策略來因應,才能在激烈競爭中勝出。根據業界表示,企業的策略與方向佔企業成功因素的70%;然而,每個產業的特性不同策略也不盡相同。換言之,企業採取某項策略,必須在某些產業特性下才會成功,如果企業不符合這些條件必會失敗,企業應避免,雖然滿足這些特性或條件不一定會成功(還需考慮管理能力以及執行力),但成功機會大增。 4. 瞭解創新的時點及內容:台灣企業未來的競爭力有二:A. 引進外商提升本國技術 B. 企業從事創新,尤其是商業模式( Business model)的創新,本課程在各單元裡會穿插各種創新的觀念。 5. 理論與實務配合:本課程會以淺顯易懂的自編講義為主,每個理論討論後會配合個案討論;以達到理論與實務的配合。 6. 本課程以演繹法替代歸納法:演繹法是將某產業所具備的特性加以推演,在未來全球環境的變動下,應採取適當的策略以達勝出;強調的是未來的觀點。而一般管理論點,常使用歸納法,即過去的資料作統計,對未來不見得有實質助益。 7. 例如:2000年時,經濟學人雜誌曾經統計,購併的企業失敗率高達70%;然而,在2005∼2006年全球購併仍創新高,顯示歸納法不一定適用未來;而本課程會討論在什麼條件或特性下較適合採取購併。 8. 好的策略不但可以降低風險,還可以提高企業利潤。 9. 想在M型社會中勝出,創業或理財是最佳方法,本課程可以提高理財能力。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Lynne Pepall, Dan Richards, George Norman.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Contemporary Theory and Empirical Applications, 5E.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產業組織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