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年第1學期-6465 創新-社會學觀點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課堂參與 10
課堂報告 10
課堂memo 20 四篇,一篇5%
期中考 30 Take home exam
期末考 30 Take home exam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70人,已有9 人選讀,尚餘名額61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彭思錦

教育目標

課程目標:本課程站在社會學的角度來理解創新。社會學的起源來自於工業革命,專注討論技術創新對社會帶來的變化與衝擊,因此關注創新成為社會學亙古不變關心的議題。本課程計畫希望由社會學的角度出發,希望透過理論與經驗層次的分析,理解社會學者們是如何看待社會創新這個具有推動社會變遷之重要現象。 課程概論:創新作為推動人類社會變遷的重要現象,在當代社會中扮演了相當的重要性。但問題是我們應該要如何理解創新?過往在討論創新時,往往將創新的社會過程是為黑盒子,人們無法理解創新的過程為何。不過,社會學者認為任何社會行為都不同其所處社會中的社會脈絡的約制,創新亦然。社會學者認為創新並不是在一個真空狀態下橫空出世的特殊現象,創新的出現對應了某個特殊的社會脈絡,甚至是希望解決某個特定的社會問題。因此,本課程介紹了社會學如何理解創新的各種觀點,包含了「創新的社會基礎」、「模仿與創新」、「組織創新理論」、「企業家精神的基礎」、「創新的擴散與學習」、「金融網絡創新」以及「知識創新網絡」。希望透過社些相關議題的討論,讓同學理解創新的社會基礎為何。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Barnes, B., Bloor, D., & Henry, J. 1996. Scientific knowledge: A sociological analysi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Bijker, W. E., Hughes, T. P., Pinch, T., & Douglas, D. G. 2012.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technological systems: New directions in the sociology and history of technology. MIT press.
Bourdieu, P. 2013. Manet, Une révolution symbolique. Cours au collège de France (1998-2000) suivis d'un manuscrit inachevé de Pierre et Marie-Claire Bourdieu. Seuil. (馬內-象徵的革命,有中文版。)
Hofstadter, D. R. 1980. Gödel, escher, bach (p. 168). New York: Vintage Books(奇異壁,有中文版。)
De Tarde, G. 1900. Les lois de l'imitation: étude sociologique. F. Alcan. (模仿率,有中文版)
Latour, B., & Lépinay, V. A. 2008. L'économie, science des intérêts passionnés: introduction à l'anthropologie économique de Gabriel Tarde. Editions La Découverte.(激情的經濟學:激情的經濟學:我們從未理性過?塔德人類學的經濟解讀)
Mulkay, M. J. 1972. The social process of innovation: a study in the sociology of science.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創新-社會學觀點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