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年第1學期-6515 失落創傷與悲傷輔導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課程參與與討論 20 請預先閱讀參考資料並提出討論題綱
認識不同宗教對生命與臨終關懷的看法 35 請依個人宗教信仰或興趣訪談神職人員。
訪談潛在案主失落與復原經驗 30
修課心得與反思(生命探索周誌) 15 請隨著課程進度統整個人反思經驗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70人,已有5 人選讀,尚餘名額65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黃聖桂

教育目標

失落與悲傷是人類情感體驗中的重要部分,它們源於對某些東西的喪失或缺失,無論是實質性的(如親人的去世)還是象徵性的(如夢想的破滅)。這些情感體現了人們對於所愛之物的依戀和價值判斷,同時也是人類共同的情緒經驗,貫穿於不同文化和社會之中。社會工作所服務的案主經常面臨此種實質或是象徵性的失落,作為助人者能否知悉自己面對死亡或失落的態度,能否知悉受制案主頻臨創傷失落的情緒與需要? 又當我們與失落受創者一起工作時,是否知悉他們的陷溺,具備一些帶領他們走出幽谷的法門。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1.吳秀碧(2020)。失落、哀傷、諮商與治療。台北:五南出版社。
2.歐文。亞隆(2003)。存在心理治療。第二章生命、死亡、焦慮。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3.李開敏、林芳皓、張玉仕、葛書倫(2020)。悲傷輔導與悲傷治療。台北:心理出版社。
4.李玉嬋、李佩怡、李開敏、侯南隆、張玉仕、陳美琴(2012)。導引悲傷能量:悲傷諮商助人者工作手冊。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5.張惠安譯(2015)。悲傷治療的技術:創新的悲傷輔導實務。台北:心理出版社。
6.許玉來、成蒂、林方皓、陳美琴、楊筱華、葛書倫、呂嘉惠 譯(2002)。與悲傷共渡:走出親人遽逝的哀慟。台北:心理出版社。
7.吳紅鑾(2001)死亡與哀慟: 青少年輔導手冊。台北:心理出版社。
8.鄭志明(2001)。臺灣民眾宗教信仰的生死關懷與靈驗性格。。台灣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9.鄭志明(2009)。宗教生死學。台灣: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安寧緩和與臨終關懷-美國經驗(2015)
10.李宗派 (2015)。安寧緩和與臨終關懷-美國經驗。 臺灣老人保健學刊, 2015 -失智症家庭照顧者的失落悲傷與意義探索
11楊榕炘、林綺雲(2022)。失智症家庭照顧者的失落悲傷與意義探索。諮商與輔導,439,P47-51。
《諮商與輔導》 439期 (2022/07) Pp. 47-51
12Bonanno, G. A., & Kaltman, S. (2001). The varieties of grief experience.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21(5), 705-734.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失落創傷與悲傷輔導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