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年第1學期-6610 移地研究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全程參與課程實施 30
熱忱參與分工 15
參與討論 20
口頭/書面報告(含移地研究成果手冊) 35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25人,已有7 人選讀,尚餘名額18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呂依蓉

教育目標

1980年末台灣民主化跨出第一步,1994年台灣社會展開新一波的教育改革,並以教育鬆綁、帶好每位學生、暢通升學管道、提升教育品質、建立終身學習社會為教育發展的方向。教育當局開始推動廣設高中大學的政策,為了實現教育機會均等的政策與理想,在2000年前後開始推動12年國教政策,並在12年國教上路後進一步規劃108課綱的改革,期待不僅在國民教育制度上,更要在課程與教學上推動適性學習,以符應社會對教育改革的期待。 因著108課綱的修訂,中小學教師們有愈來愈多透過彈性課程與自學習的機會,發展符合台灣現行重要議題的多元化教學。其中教育部「議題融入手冊」國際教育,更是希望教師們可以透過行動與實踐,進行跨文化的國際交流,提升在教學現場最創新與先鋒的教學技能,幫助成就更多的學生。 為培育本所研究生在多元社會中了解不同類型的教育模式,協助修課學生從觀察不同教育模式的優勢,以利整合自我的潛能提升自我的教學能力,不僅可以更有效的進行適性教學,並能有效的結合國際教育理念規劃不同群體的教學活動課程。因此,本年度的移地研究規劃透過東海大學國際姊妹校Palacký University Olomouc交流的經驗與參與當地創新教學之課程,幫助這些在職教師可以有國際交流經驗,擁有更廣闊的視野。因為在職教師教學領域上的不同,本課程與當地教師合作,設計包含藝術領域、語言領域、通識之創新教學三大部分,進行課程的規劃。透過美感教育、創新教學方法、創新治療、歐洲語系與文化探索,等,深入探索跨領域教學與跨文化教學。 本課程將透過行前的國際教育文獻閱讀與討論,個別領域的相關文獻與網絡資料搜尋,進行移地學習前的預備知識建構;並在實際課程參與的課程中,體驗跨域與跨文化教學的內涵與活力;最後在結束移地教學後由授課教師帶領,回到課堂進行反思討論,以利對當前台灣的實驗教育進行深度的瞭解。 整體而言,本所年度的移地研究教學將達到下列五項目標: (一) 瞭解教育的全球趨勢與對台灣教育的影響。 (二) 瞭解國際教育在藝術領域、語文領域及通識中的理念與現況。 (三) 瞭解捷克等歐洲國家實踐創新教育的理念與方式。 (四) 反思台灣教育改革落實的現況,並構思在教學場域運用國際教育觀點啟發,培養進行適性教學教材與教法的素養。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1. 劉美慧、王俐蘋、李雪鳳(2023)。從事實為本到概念為本:一所小學的國際教育課程發展協同行動研究。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19(3),29-61。https://doi.org/10.6925/SCJ.202309_19(3).0002
2. 林郡雯(2022)。(再)建構記憶──教育、認同與衝突。教科書研究,15(3),193-206。https://doi.org/10.6481/JTR.202212_15(3).06
3. 陳貞君(2013)。來聽一首跨國交響曲:一位國中英語教師在國際專案教學的實踐與轉化歷程。教育實踐與研究,26(2),67-102。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19935633-201312-201401200027-201401200027-67-102
4. 周淑卿(2005)。課程的美學探究範疇之建構-當前的問題與未來的方向。課程與教學,8(2),1-14。https://doi.org/10.6384/CIQ.200504.0001
5. 詹志禹(2017)。實驗創新與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與教學,20(4),1-23。https://doi.org/10.6384/CIQ.201710_20(4).0001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移地研究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