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年第1學期-6655 環境保護政策專題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課程出席與互動 30 課程出席與互動
課程專題討論與報告 40 課程專題討論與報告
個別報告 30 個人報告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15人,已有6 人選讀,尚餘名額9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宋威穎

教育目標

政府為因應產業發展、都市規劃、土地利用及生活型態轉變,所提出政策往往偏重經濟成長而缺乏永續環境治理意識,致使政策擬定上鮮少顧及環境資本而走向線性經濟成長思維,若不透過適當的環境保護政策進行調適,環境資源與生態將面臨浩劫與不可逆之衝擊。本課程規劃透過環境公害之介紹,以及保護政策之擬定過程讓學習者了解環境保護政策之內涵與效用,並結合國內重要之環境公共議題之環境政策剖析,讓學習者了解不同環境保護政策需思考的經濟誘因、管制作為、風險認知與社會溝通,最後,也透過報告方式,讓學習者就所關心之環境議題提出可能的解決對策。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13)。邁向綠色永續未來,台北: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Kraft, M. E., Rabe, B. G., & Vig, N. J. (Eds.). (2024). Environmental policy: New directions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CQ Press.
杜文苓(2022)。淨零轉型下的社會工程:知識轉型和溝通轉型的路徑和挑戰。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23(3),59-64。
杜文苓、施佳良(2019)。台灣空污治理的挑戰:反空污行動凸顯的未竟知識。國家發展研究,19(2),1-42。
宋威穎(2020)。高雄石化產業發展過程與制度重製策略:路徑依賴觀點分析。中國地方自治。73(12),19-36。
湯京平、邱崇原(2010)。專業與民主:台灣環境影響評估制度的運作與調適。公共行政學報,35,1-28。
丘昌泰(2002)。從 [鄰避情結] 到 [迎臂效應]: 台灣環保抗爭的問題與出路。政治科學論叢,17, 33-56。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環境保護政策專題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