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年第1學期-7044 建築設計Ⅰ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出席率與課堂討論 40
各階段完整成果檢討 60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20人,已有4 人選讀,尚餘名額16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林昌修

教育目標

■ 課程目標及內涵 (Course Objectives and Contents) 題目: 角落 ── 空間場所之觀察與探索 ﹝一 ~ 三﹞ 題旨: 在學習建築的過程中,對環境的觀察與探索是很重要的一環,也是一關鍵性的開始,因為在人與環境的複雜關係中,建築師必須扮演著介入且能夠掌握與控制環境的角色。而要如何能有效的提出適宜的態度與看法,設計者除了先要具備敏銳的觀察力,能夠快速掌握基地環境的所有特質之外,並且要能夠善於利用工具,對於所面臨的基地做詳細的紀錄,再經由適當的討論與操作過程來獲取全面性的了解,進而提出對於基地與環境的基本策略。 本練習將開始要求同學建立對環境條件的基本態度與看法,並且同時訓練同學熟練基本工具的操作。 題本﹝一﹞: 角落空間 ◤本階段將帶領同學體驗觀察環境並做完整的紀錄測繪。 ※操作步驟 : 一、基地選擇; 經由自主參訪校園環境的過程,每人挑選一特定的地點;﹝選擇地點應不得與他人有重複性,若有部分重疊也僅限兩人之間;經選擇決定後,不得更換地點﹞ 地點選擇的主要條件有: 1. 基地範圍為25M x 25M 。 2. 具有足夠強烈的角落空間特色或型式。 3. 選擇範圍內需兼具室內外空間,室內與半戶外面積佔總面積≧1/6且≦1/4。 4. 在範圍內的地坪應儘量包含多種材質與高低變化。 5. 地點應有讓人想停留與駐足的基本條件或機會。 二、觀察紀錄製作; 將包含各種規定的工具、方法與時間性。 三、基本圖面測繪製作; 實地測繪,繪製1/50所有標準圖面。 四、綜合圖面運用表現; 將表現對基地的觀察紀錄。 題目: 角落 ── 空間場所之觀察與探索 ﹝一 ~ 三﹞ 題本﹝二﹞: 牆 ◤本階段將以加入牆作為實質空間討論的開始,同時將包含模型製作練習。 ※操作步驟 : 一、 平面操作; 1. 先在平面圖上也就是在基地範圍內加入一道實牆,試圖分析這道牆在基地上對空間的影響 ﹝以每次只加入一道牆為原則﹞。 2. 從各種可能性與差異點中找出10種最有特色的不同位置,並且分析比較其特點。 3. 選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三道牆並置在基地上,加入不同高度的考量﹝剖面﹞作比較性的說明。 操作考量重點:  試圖以牆的介入突顯或強調出基地的空間特徵。  試圖以牆重新定義出原基地內的新空間形式。  試圖以牆絕對性的改變基地空間之使用行為。  考量不同的高度對空間影響的不同程度。 二、 模型製作; 製作 1/50比例之模型; 並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三道牆在模型上study 三、 牆面操作; 延續前面所選擇出的三道牆面持續發展與討論,在牆面上考量並操作各種可能性的變化(包含分割、垂直水平翻轉、移除等),然後比較改變前後空間之差異,重點是要試圖發展出更細膩的空間變化層次,並創造可供人休憩與有感經驗的場所。 題目: 角落 ── 空間場所之觀察與探索 ﹝一 ~ 三﹞ 題本﹝三﹞: 個人工作室 + 室內外休憩空間設計 ◤本練習將以前階段之最後設計為基礎,尋找適合的基地位置,發展屬於個人的工作室與生活休憩空間,其中除了將檢討人體工學與機能使用性外,並且須整合與周遭環境的關係塑造出兼具空間品質與協調美觀的造型。 設計範圍限制 : 總面積<50米平方﹝室內投影面積﹞。 設計內容 : 以個人工作室為主,內容包含部分櫃體,小客廳﹝兼用餐﹞+冰箱與小流理台,半套廁所等,相關空間需求與尺寸需自訂,另外戶外/半戶外休憩空間也需一併設計結合。 ※操作步驟 : 一、 地點的選擇:將以內容屬性討論在基地上最適合地點,須特別討論在視覺與環境內外觀感上公共和隱私的細節。 二、 使用空間與基地環境關係討論;從使用性與環境既存活動之關係討論起,進而完成從外到內的公共性/私密性各層次之區分與定義。 三、 空間內容與配置規劃;由每人自訂其機能的主要特性與使用方式,空間內容除了將確實考慮其實用性與合理性外,還須滿足空間尺度的適宜性與人體工學之各項基本要求。 四、 內外動線的檢討與經營:不只是考量內部空間使用流程與動線留設的效率,也需注重內外路線的空間營造與經驗,可適度的改變地形與部分地上物以創造最佳舒適的生活環境。 五、 室內外空間細部設計: 六、 完成最後全區的正模製作,圖面與配置說明;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建築設計Ⅰ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