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年第1學期-8430 複合媒體概述與創作(一)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 配分比例 | 說明 |
---|---|---|
出席率 | 30 | |
期末考試 | 10 | |
期末作品發表 | 30 | |
藝術家研究報告 | 30 |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40人,已有34 人選讀,尚餘名額6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廖敏君教育目標
這是一門理論課程。複合媒體的認知基礎來自於當代觀念藝術系統,根源於杜象及達達,企圖打破藝術與生活的界線;亦受到日本50年代具體群(Gutai group)事件的影響,
主要是指興起於1970年代的西方當代藝術類型,以裝置藝術(Installation art)為主。混用各種媒材及現成物(ready-made),直接使用展場空間,
創造感知和概念性的經驗,故涵蓋特定場域的藝術(Site-specific art)、地景藝術(Land Art)。使用的媒材包含了自然材料到新媒體,
如錄影、聲音、行為、電腦以及網路等。本課程需從概念藝術系統出發,講述當代複合媒體/裝置藝術的歷史,透過作品之介紹及討論,
讓學生了解當代複合媒體及裝置藝術之創作觀念及型態,作為當代藝術發展之獨特路徑;並使學生探討、思考媒體特性和與傳統美學的差異,以發展出創作或論述的潛力。
1認識複合材料的種類與表現性
2認式材質基本發展與演變
3空間運用實務概念本課程希望以藝術史與社會思潮演變的概述介紹,讓學生能對複合媒材的創作能夠有更徹底與理性的認識與運用媒材。
課程概述
複合媒體的認知基礎來自於當代觀念藝術系統,使用的媒材包含了自然材料到新媒體,如錄影、聲音、行為、電腦以及網路等,而台灣的藝術演變也因為西方藝術多元表現的匯入及解嚴後有很大的變化。
透過作品之介紹及討論,讓學生了解當代複合媒體及裝置藝術之創作觀念及型態,作為當代藝術發展之獨特路徑;並使學生探討、思考媒體特性和與傳統美學的差異,以發展出創作或論述的潛力。
課程資訊
基本資料
選修課,學分數:1-0
上課時間:一/10,11[FA209]
修課班級:進美術系3,4
修課年級:3年級以上
選課備註:不開放推廣部附讀。
教師與教學助理
授課教師:廖敏君
大班TA或教學助理:尚無資料
Office Hourmail預約
正確的mail: digi829@gmail.com
請以此mail為正確信箱連繫,mail請留姓名,學號,班別,我會盡快與你連繫,謝謝
授課大綱
授課大綱:開啟授課大綱(授課計畫表)
(開在新視窗)
參考書目
1. 西洋美術史之旅,張心龍,雄獅美術,1999
2. 藝術社會學:精緻與通俗形式之探索,Victoria D. Alexander,
譯者: 張正霖、陳巨擘,巨流圖書公司,2008
3.歐洲現代美術 ,何政廣,藝術家出版社,1994
4.20世紀視覺藝術全覽,潘東坡,相對論出版社,2011
5.當代藝術關鍵詞100 ,暮澤剛巳,譯者: 蔡青雯,麥田,2011
6.歐洲後現代藝術,陳奇相,藝術家出版社,2002
7.藝術開講,Robert Atkins,譯者: 黃麗絹,藝術家出版社,1996
8.當代藝術這麼說,塞琳.德拉佛、克里斯汀.德米伊,譯者: 陳羚芝,典藏藝術家庭,2012
9.現代藝術啟示錄,黃文叡,藝術家出版社,2002
10.改變藝術的100個觀念,麥可.柏德,譯者: 吳莉君,臉譜出版社,2014
11. 媒體即訊息,馬歇爾.麥克魯漢,譯者: 楊惠君,積木出版社,2009
12. 台灣裝置藝術,姚瑞中,木馬文化,2004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複合媒體概述與創作(一)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