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年第2學期-1809 藝術家與社會:莫札特、梵谷、羅丹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課堂參與討論 20 (缺課三次者請自動退選本課程)
每週課堂報告 20
Issue Memos 60 (缺交三次以上者請自動退選本課程)
加分機制 10 對本學期課程指定讀本做深度的book review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25人,已有20 人選讀,尚餘名額5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黃崇憲

教育目標

本課程從藝術社會學的視野來分析莫札特、梵谷和羅丹三位藝術家的創作生涯及其「創造力」和「天才的奧秘」。藝術家在一般人心中的圖像所自然浮現的約是:離群索居的波希米亞式的生活方式,獨立而不受物質條件羈絆的天才。我們傾向於將藝術家做為一個特殊的個體認為他們富有創造力與洞察力,與一般人不同。藝術家不僅僅不願服從社會的約束,看穿了社會中布爾喬亞式生活帶來的深層問題,因此選擇背離這樣的生活方式,這是反布爾喬亞的生活政治的體現。他們過著波希米亞式的生活,然後 “在閣樓中忍飢挨餓",與妓女廝混在一起,過著一種無政府主義的高度個人化的生活美學,並透過誇張且野蠻的自主行為來張揚其個性。這難道就是藝術家的真實畫像嗎?還是社會建構下的藝術家的浪漫理想形象? 究其實,藝術家的浪漫形象產生於十九世紀浪漫主義的意識形態,但是其根基卻深埋在西方歷史中,此一意識形態始於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當那些在中世紀僅被認為畫師、樂師者開始被肯定為擁有更多價值的藝術家,藝術家的社會地位才初步建立,而藝術的自主性(其極端的版本則為「為藝術而藝術」)亦才產生,藝術家開始從宗教畫師或宮廷畫匠脫離而出,開始自由自在地創作。再者,藝術家的天才的奧秘也常被高度的神秘化,人們普遍認為藝術家是怪異的天才,與社會隔離地創作,這種對藝術天才的看法在大眾中,甚至在美學哲學家或藝術史家和文學評論家中非常普遍。由此看來,藝術家個體的獨特性,包括個性和自主性,是由其風格體現出來的。然而,對天才的定義標準乃隨著時空變遷而改變,我們所認定的天才,不僅僅是個人的特質,而是文化所界定的表現機會,與個人技藝或能力的互動。舉例而言,大部分偉大的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都在他們的孩童時期因複製肖像畫而被讚譽為「天才」,相反地,於二十世紀五0和六0抽象表現主義高峰時,能畫出栩栩如生的肖像能力不再被推崇,自發性和情感才是藝術家創造作品的關鍵要素。在那時候一個像喬托(Gito)那樣有天份的肖像畫家,可能會被認為只不過是個製圖人而已。因此本課程試圖解構時下流行的對藝術家創造力的刻板印象,而將藝術家的創造力擺在社會文化脈絡下來加以探究。一言以蔽之,本課程的分析重點不在藝術家個人本身,而是重新建構「社會中的藝術家」,studying artists sociologically,將會是本課程的主要基調。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Siegert, S.著,楊建明、王金玲譯(2005)《我親愛的莫札特(畫傳)》。台北市:先覺。
Fell, D.著,謝雅文等譯(2009)《燃燒的愛情 梵谷的生死與愛戀》。台北市:聯經。
蔣勳(2007)《破解梵谷》。台北市:天下文化。
張光琪等著,何政廣編(2003)《羅丹:現代主義雕塑大師》。台北市:藝術家。

延伸閱讀
藝術社會學
Grisword, Wendy著,黃信洋、曹家榮譯(2008)《變動世界中的文化與社會》。台北市:學富文化。
Alexander, Victoria D.著,張正霖、陳巨擘譯(2006)《藝術社會學:精緻與通俗形式之探索》。台北市:巨流。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藝術家與社會:莫札特、梵谷、羅丹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