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年第2學期-1818 文化與社會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每週作業及口頭報告 20
出席 5
學期報告 75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40人,已有26 人選讀,尚餘名額14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賴書婷

教育目標

在日常生活中,「文化」是如此的流行,以致於人們在描述日常生活的諸種現象時,不使用「文化」這個詞似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走進校園之中,有所謂的校園文化;進入職場,則有需要適應的職場文化;不同的企業,有著不同的經營模式,塑造著不同的企業文化;談論藝術或文學時,我們會從菁英文化與大眾文化屬等等。我們在不同的場域之中,似乎就會消解到不同的「XX文化」之中。事實上,是我們選擇了「文化」這個詞語,然後賦予其意義,因而「文化」這個詞,也就表徵了我們生活的具體方式。 本課程並非要探究「文化」概念的諸種起源與演變,而是從我們日常生活最為貼近的諸種文化現象之中,挑選三個不同類型的「文化」,來進行文化與社會結構各種面向之間的關係,以及文化與社會變遷等議題的相關討論。透過理論的耙梳以及具體案例的討論,期盼同學能夠更為深入的理解社會學如何看待這些文化的議題,同時具有反思日常生活諸種文化現象的能力。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Bocock, Robert著,張君玫、黃鵬仁譯:消費。臺北市:巨流,1996,頁21-82。(第一章:現代消費主義的出現;第二章:消費理論的建立)
※Veblen, Thorstein著,李華夏譯:《有閒階級論》。台北:左岸文化,2007。(第一章∼第四章)
※Braudel, Fernand著,施康強等譯,15-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日常生活的結構,可能和不可能。臺北:城邦,2003,頁269-290。(服裝和時尚)。
※Simmel, Georg著,費勇、吳曣譯:時尚的哲學。北京:文化藝術,2002,頁70-93。(時尚的哲學)
※Baudrillard, Jean著,林志明譯:物體系。臺北:時報,1997,頁149-216。(物品及消費的社會:意識型態體系、結論:邁向消費的定義
※Horkheimer, Max、Adorno,Theodor W.著,梁敬東、曹衛東譯,《啟蒙辯證法-哲學斷片》,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頁134-187。(文化工業:做為大眾欺騙的啟蒙)
※Bourdieu, Pierre著,林明澤譯:藝術品味與文化資產,收入於吳潛誠編校:文化與社會。臺北:立緒,1997,頁259-275。
※Brain, David著,王小章、鄭震譯:〈作為“形成著的社會”的文化生產:建築作為文化製造物的社會建構的一個範例〉。收於Diana Crane(ed.),《文化社會學:浮現中的理論視野》,南京:南京大學,2006。
※Storey, John著,張君玫譯:文化消費與日常生活。臺北:巨流,2002,頁25-82。(文化消費作為一種操弄、文化消費作為一種溝通)
※Hesmondhalgh, David著,廖珮君譯:文化產業。臺北:韋伯,2006(暫訂)
※Giddens, Anthony著,周素鳳譯:親密關係的轉變:現代社會的性、愛、欲。臺北市:巨流,2001。
第三者
※Griffin, Victoria著,奚修君譯:情婦:有關「她」的神話、歷史與詮釋。台北:藍鯨出版,2001。
※ Beck, Ulrich、Elisabeth Beck-Gernsheim著,蘇峰山、魏書娥、陳雅馨譯:愛情的正常性混亂。臺北縣新店市:立緒,2000。
※薛承泰、王嘉寧(2001):台灣「頂客族」的形成與特質。人口學刊,第22 期,. 頁19-48 。
※李美玲(1994)「二十世紀以來台灣人口婚姻狀況的變遷」,人口學刊,16:1-15。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文化與社會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