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年第2學期-2680 通識課程學術講座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平時表現 40 1. 出席率 2. 現場提問 3. 筆記
分組討論與書面報告 60 3次x20%(1)講者所講內容;(2)講者所開列的「推薦閱讀文獻」及「延伸閱讀文獻」;撰寫各場演講之心得報告(每場500--1000字)。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150人,已有146 人選讀,尚餘名額4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潘兆民

教育目標

研究重質,教育求廣,是衆多大學知識人的共識。然而,晚近多數大學科系的發展漸趨「内向」(involution),日益窄化的專業及職業取向,總是令人為大學教育的前景感到悲觀。雖然從來沒有人反對,一個大學生將來能否成爲合格的社會人及職業人,除了基本的專業技能之外,其知識的廣度與人文教養的深度,往往更爲重要。但是,現狀中的「跨領域文理基礎教育」卻往往淪為大學專業課程的裝飾品,聊備一格,不被學生及教師重視。 曾任芝加哥大學校長的「跨領域文理基礎教育」鼓吹者R. Hutchins,遠在二次戰前即已指出,「跨領域文理基礎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彌補科學潮流下專業太窄,人與人之間向心力不足、離心力太大的弊病。因此,本課程希望修習者能跳脫專門學科及政治性國界的侷限性,從跨領域、跨國界的視野,對全體人類共同的重大課題,進行統合性的反思。當然,這也就是本年度跨領域通識學術講座:「人與地球,臺灣與世界」的課程宗旨與教育目的。

課程概述

毫無疑問地,研究重質,教育求廣,是衆多大學知識人的共識。然而,晚近多數大學科系的發展漸趨「内向」(involution),日益窄化的專業及職業取向,總是令人為大學教育的前景感到悲觀。雖然從來沒有人反對,一個大學生將來能否成爲合格的社會人及職業人,除了基本的專業技能之外,其知識的廣度與人文教養的深度,往往更爲重要。但是,現狀中的「跨領域文理基礎教育」卻往往淪為大學專業課程的裝飾品,聊備一格,不被學生及教師重視。 曾任芝加哥大學校長的「跨領域文理基礎教育」鼓吹者R. Hutchins,遠在二次戰前即已指出,「跨領域文理基礎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彌補科學潮流下專業太窄,人與人之間向心力不足、離心力太大的弊病。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上課前由演講者指定,並由教學助理於討論時間進行導讀。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通識課程學術講座 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