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年第2學期-5341 文化展演專題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讀書報告兩篇 40 (各1500字以內,依照標準報告格式撰寫),期中考後、期末考前各繳一篇。
「展示評論」作業兩篇 60 (6000字以內,依照標準報告格式撰寫),期中考後、期末考週各繳一篇。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20人,已有10 人選讀,尚餘名額10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王嵩山

教育目標

文化的展示和表演(cultural exhibition and performance)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機制,是社會文化建構(socially and culturally construction)的結果;事實上,誰來對文化的展示和表演及其性質下定義,是文化政治的重要議題。文化的展示和表演的再現與創造固然有其不可化約的一致性,但是不同類型的文化機構,因其性質與其所引發的事件的社會文化差異,往往使其各自呈現特殊的、自成一格的文化展示與表演之認同論述(discourse of cultural exhibition and performance identity)。 本課程的基本目的,在於讓學生了解文化的展示和表演機制,如何通過其獨特的學科與知識基礎 -------- 物件與文獻(標本、收藏品、文物)以及博物館的內在關係 -------- 論述與實踐其展示書寫(與評論)、科學與文化的再現(和以管理為標的的展示評量)、社會與個人、知識與權力的關係。 本課程將在社會文化的脈絡中,分析文化的展示和表演的方法、觀念與知識,討論特定的文化的展示和表演和社會文化體系的關係,以及形塑當前的與未來的與科學 / 文化相關的文化的展示和表演行動架構(framework for current and future museum exhibition action)之意涵。再說,由於來自世界各地與科學 / 文化相關的博物館實踐的多樣化實例,呈現出多元的(diversify)且具想像力的、彼此相關的科學 / 文化管理與照護的方式,因而使我們得以處理文化的展示和表演面對社會文化變遷之不同的反應方式,發掘文化與個人、結構與過程、變化與持續、以及傳統與現代的差異和關係。 我們不但嘗試區辨文化的展示和表演所涉及之(因文化而來的)真確性(authenticity)、權威(authority)、異他性(otherness)與倫理(ethic)的議題,亦將討論文化的展示和表演與公眾或 / 和博物館的觀眾之間 -------- 特別是在社會需求方面 -------- 如何 / 為何建立一個更周詳的、更合作的關係;最後,文化的展示和表演作為一門社會文化實踐(museum exhibition as social and cultural practices)的學科,我們亦將探討運用數位科技的文化的展示和表演社會文化衝擊(如文化傾銷與數位鴻溝),並在文化民主與文化權行使的概念之上,檢視如何 / 為何與(族群的、社區的)民眾建立一種「生產性的夥伴關係(productive partnership)」的可能性及其限制,探索理論與行動的關連性。

課程概述

本課程的基本目的,在於讓學生了解文化的展示和表演機制,如何通過其獨特的學科與知識基礎 -------- 物件與文獻(標本、收藏品、文物)以及博物館的內在關係 -------- 論述與實踐其展示書寫(與評論)、科學與文化的再現(和以管理為標的的展示評量)、社會與個人、知識與權力的關係。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王嵩山 1988《扮仙與作戲:臺灣民間戲曲人類學研究論集》。臺北:稻鄉。
王嵩山 1991《過去的未來:博物館中的人類學空間》。臺北:稻鄉。
王嵩山 1992《文化傳譯:博物館與人類學想像》。臺北:稻鄉。
王嵩山 2003《差異、多樣性與博物館》。臺北:稻鄉。
王嵩山 2005《想像與知識的道路:博物館、族群與文化資產的人類學書寫》。臺北:稻鄉。
王嵩山(主編)2005〈全球化與地方文化展演〉,《民俗曲藝》148期。臺北: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
王嵩山(主編)2007〈文化展示I〉,《民俗曲藝》第156期。臺北: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
王嵩山(主編)2007〈文化展示II〉,《民俗曲藝》第157期。臺北: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
王嵩山2005c〈導論〉,「全球化與地方文化展演」專輯。《民俗曲藝》148:1-5。臺北: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
王嵩山2005c〈導論〉,「全球化與地方文化展演」專輯。《民俗曲藝》148:1-5。臺北: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
呂理政 1999《博物館展示的傳統與展望》。臺北:南天書局。
胡台麗 2003《文化展演與臺灣原住民》。臺北:聯經。
胡台麗 2003《文化展演與臺灣原住民》。臺北:聯經。
許功明 1994〈博物館與原住民文化的展現〉,《博物館學季刊》8(3): 3-10。
許功明 1998 《博物館與原住民》。北市:南天。
許功明 2003 〈臺灣文化的展示和表演中原住民主體性之探討〉,《科技博物》7(2):11-27。
陳茂泰 1997〈博物館與慶典:人類學文化再現的類型與政治〉,《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4:137-182。
漢寶德 2000《展示規劃與設計》。臺北市:田園城市文化。
劉婉珍 2004〈博物館劇場:詮釋與溝通之間的意義建構〉,博物館知識建構與現代性慶祝漢寶德館長七秩華誕學術研討會,民國九十三年九月,臺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戴麗娟 2004〈馬戲團、解剖室、博物館〉,《臺灣社會研究》54:177-212。
薛藝兵 2003《神聖的娛樂:中國民間祭祀儀式及其音樂的人類學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謝世忠1992〈觀光活動,文化傳統的塑模,與族群意識:烏來泰雅族Daiyan認同的研究〉,《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48:113∼129。
謝世忠1994〈「山胞觀光」:當代山地文化展現的人類學詮釋〉。臺北:自立晚報。
謝世忠1998〈傳統、出演、與外資:日月潭德化社邵族豐年節慶的社會文化複象〉,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53:145-172。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文化展演專題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