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年第2學期-5394 建築創作(二)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 配分比例 | 說明 |
---|---|---|
上課出席與討論參與狀況 | 10 | |
設計過程表現 | 40 | |
各階段設計成果 | 50 |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70人,已有7 人選讀,尚餘名額63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邱浩修教育目標
Sentient Geometry in Urban Playground: Interfacing Human, Space, and Nature through Innovative Formal Prototyping
「We hold to the idea that architecture is not simply reducible to the container and the contained but that there exists a dynamic exchange between the life of matter and the matter of our lives.」
- by Reiser + Umemoto
幾何(Geometry)問題自久遠的年代以前便是建築思考的核心,它的運用方式與思維模式反映了一個時代與文化的特質,文藝復興與巴洛克時代著重在視覺上靜態與動態的和諧構成,歌德式建築則專注於材料與結構的表現可能,Le Corbusier與John Hejduk的作品將現代建築中的抽象幾何,以嚴謹的構成規則創造出空間形式的詩意,而今日的數位工具使建築幾何的流動與複雜性更往前躍進,然而,建築處理的核心議題仍然是人與環境、人與人之間的對話關係,特別是面臨都會化、資源過度開發所引起急迫環境問題的時代,建築中的幾何不只是內向的思辯與感受,更應是環境系統裡扮演互動與聯繫的中介,Sentient Geometry的設計命題希望探討當代(數位)設計/構築方法所引發的空間形式與機制的可能性,將幾何形式的原型開發視為更積極誘導社會與環境行為的介面,練習中將選擇都市中容納特定活動/行為的一個節點/空間,觀察其中人與空間的流動關係,指認出其問題與創新機會,過程中需思考開發具有互動性、感受性的幾何空間原型,以空間塑造豐富城市生活。
本設計題目第一階段將配合台北市建築師公會所舉辦之學生設計競圖(http://www.archifield.net/vb/showthread.php?t=6659),請參考其設計條件。
課程概述
有別於第一學期建築創作(一)共同主題之設計論述,本建築創作(二)課程則以個別同學之研究興趣,逐步建立個人「從研討而設計」之進階設計思考養成。重點在幫助同學發展各自之設計思考邏輯,並研擬相關之特殊設計議題,從研究過程確立設計論述、策略發展、與設計概念演繹,完成進階設計之操作過程與作品呈現。
課程資訊
基本資料
必修課,學分數:0-6
上課時間:一/2,3,4,5,6,7,8,四/2,3,4,5,6,7,8,9
修課班級:建築碩1C
修課年級:年級以上
選課備註:含習作指導6小時,時間另訂。
教師與教學助理
授課教師:邱浩修
大班TA或教學助理:尚無資料
Office Houranytime available
授課大綱
授課大綱:開啟授課大綱(授課計畫表)
(開在新視窗)
參考書目
Verb Natures: Architecture Boogazine, Albert Ferre (Editor), Actar, 2007.
Morph-Ecologies: Toward Heterogeneous Space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Michael Hensel, AA Publications, 2007.
Pamphlet Architecture 27: Tooling, Benjamin Aranda & Christ Lasch, 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 2005.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建築創作(二)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