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年第1學期-0204 台灣史(上)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平時成績 10 出席、上課發言。
平時作業 30 依課堂要求繳交隨堂作業1份、學習單2份。
期中考試 30 配合課程進度,舉行紙筆測驗。
期末考試 30 配合課程進度,舉行紙筆測驗。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90人,已有61 人選讀,尚餘名額29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蔡秀美

教育目標

本課程旨在講授史前時代以迄清代的台灣歷史,讓學生了解台灣歷史發展歷程及其特色,以及影響台灣歷史發展的主要因素,進而培養歷史思維和批判思考之能力,涵養深入關心現代社會的情懷和人文素養。

課程概述

屬於歷史系必修之基礎課程,著眼於建立對台灣本土以往歷史的認知,依序由史前文化、原住民文化、介紹到大航海時代的荷蘭、西班牙殖民統治時期、鄭氏抗清統治時期,直到清朝212年間的治理(收入版圖後至割讓予日本之際)。 主要以立足於這片土地,認同台灣的史觀,來反思以往當政者單向片面的詮釋。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1.高明士主編,《台灣史》,台北:五南,2007。
2.黃秀政、張勝彥、吳文星,《台灣史》,台北:五南,2011二版。
3.周婉窈,《台灣歷史圖說》,台北:聯經,2009。
4.李筱峰、林呈容,《台灣史》,台北:華立,2003。
5.伊能嘉矩,《台灣文化志》,台中:台灣省文獻會,1985。
6.連雅堂,《台灣通史》,台中:台灣省文獻會,1973。
7.郭廷以,《台灣史事概說》,台北:正中書局,1954。
8.程紹剛編譯,《荷蘭人在福爾摩莎》,台北:聯經出版有限公司,2000。
9.歐陽泰著,鄭維中譯,《福爾摩沙如何變成臺灣府?》,臺北:遠流,2007。
10.達飛聲(James W. Davidson)著,陳政三譯註, 《福爾摩沙島的過去與現在》(上)、(下),台北:南天書局;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14。
11.M. C. Imbauel-Huart著,黎烈文譯,《台灣島之歷史與地誌》,台北:台銀經濟研究室,1958。
12.王世慶,《清代台灣社會經濟》,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4。
13.曹永和,《台灣早期歷史硏究》,台北:聯經出版有限公司,1979。
14.戴炎輝,《清代台灣之鄉治》,台北:聯經出版有限公司,1992。
15.許雪姬,《清代台灣的綠營》,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7。
16.許雪姬,《北京的辮子:清代臺灣的官僚體系》,臺北:自立晚報,1993。
17.柯志明,《番頭家──清代台灣的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01。
18.林滿紅,《茶、糖、樟腦與台灣之社會經濟變遷,1860-1895》,台北:聯經,1997。
19.黃富三、古偉瀛、蔡采秀主編,《臺灣史研究一百年:回顧與研究》,臺北:中研院台史所籌備處,1997。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台灣史(上)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