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年第1學期-0218 公眾史學導論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 配分比例 | 說明 |
---|---|---|
期中考試 | 20 | 申論題型 |
課堂表現與出席狀況 | 40 | 除出席狀況之外,課堂參與度及互動表現也視為評分衡量的參考 |
人人說寫歷史:期末歷史書寫作業 | 20 | 結合文字史料所書寫的「家鄉歷史」word檔(請註明史料參考來源) |
人人說寫歷史:期末口頭報告 | 20 | 結合文字史料、圖像史料和影音資料呈現的「家鄉歷史」ppt檔(其中必須包含1-2分鐘的口述歷史影音或聲音檔的呈現,並請註明所有史料參考來源) |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40人,已有42 人選讀,尚餘名額-2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教育目標
課程目標:
一、了解公眾史學的內容、價值與發展方向。
二、認識本校歷史學系史學理論課程與史學應用課程的連結性,及延伸出的實踐性與教育目的。
三、期盼藉由對公眾史學基本概念的引介,以及同學有實際參與的經驗之後,能引導同學選修本系相關聯的歷史寫作、口述歷史、歷史紀錄片製作、博物館策展、影視史學、考古學與數位資源等史學應用課程,並促使同學進一步規畫未來學習與職涯的方向。
課程內涵:
一、推動史學普及,使史學走向公眾,從1970年代開始,即成為史學界思考的問題。公眾史學(Public History)起源於1970年代的美國,而之後英國、德國、法國、中國和臺灣等對於公眾史學又分別有不盡相同的界定與指涉。
二、本課程主要從臺灣【公眾史學】的史學應用實例,及本歷史系已經或潛在發展的幾個面向出發,著重於歷史書寫、田野調查、口述歷史、歷史檔案、圖書館、博物館展示、影視史學、文資保存和數位人文等方面的聯結與講述,進行由下而上自覺運動的討論與實踐。
課程資訊
基本資料
選修課,學分數:2-0
上課時間:二/6,7[H208]
修課班級:歷史系1-4
修課年級:年級以上
選課備註:第一堂課未出席者,視同放棄,將逕予退選。
教師與教學助理
授課教師:蘇信恩
大班TA或教學助理:尚無資料
Office Hour星期二 4:30-6:30PM H432
星期三 4:30-6:30PM H432
請同學事先預約
授課大綱
授課大綱:開啟授課大綱(授課計畫表)
(開在新視窗)
參考書目
王希,〈誰擁有歷史:美國公共史學的起源、發展與挑戰〉,《歷史研究》,2010年3期,頁34-47。
周樑楷編,《人人都是史家:大眾史學論集》,第一冊,台中:采玉出版社,2004。
周樑楷,〈影視史學:理論基礎及課程主旨的反思》,《臺大歷史學報》,23 期 (1999/06),頁445-470。
陳新,〈「公眾史學」的理論基礎與學術框架〉,《史學月刊》,2012年3月。
張隆志主編,《歷史臺灣: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刊》第八期,「大眾史學專題」,台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14。
錢茂偉,《中國公眾史學通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
Achenbaum, Andrew W. “Public History's Past, Present, and Prospects.”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92 (1987): 21–46.
Cauvin, Thomas. Public History: A Textbook of Practice, NY: Routledge, 2016.
Sayer, Faye. Public History: A Practical Guide, London: Bloomsbury Publishing, 2015.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公眾史學導論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