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年第1學期-0379 善與義務:中國哲學國際詮釋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課堂出席與討論參與 20 必須準時出席並踴躍參與討論
指定閱讀與短論書寫 20 每週安排指定閱讀並須繳交短論(相關規定,課堂說明)
期中專題製作口語發表 30 依主題完成專題製作並口語發表(相關規定,課堂說明)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40人,已有21 人選讀,尚餘名額19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齊婉先

教育目標

課程目標 1.優化語文閱讀能力,具備中國哲學知識 2.參照國外研究理論,加強批判思考訓練 3.理解中外文化差異,建立跨文化溝通力 4.啟發倫理美善價值,涵養道德理性精神 課程內涵 1.涵蓋早期中國思想、原始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佛教、帝國政治、女性社會地位、中外文化互涉、文化傳統與現代化、中華文化與世界文化等命題 2.運用批判性閱讀策略分析當代中外學者有關中國哲學與文化的核心命題的論述觀點與意涵詮釋 3.對比當代中外學者對於中國哲學與文化的討論所映射出中國哲學文獻的跨文化傳播 4.引導獨立思辨中國哲學的核心命題,理解命題複雜內容,並透過與他人共同討論溝通模式,開拓思考向度,以得出基於理性判斷的解釋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陳榮捷編著,楊儒賓譯:《中國哲學文獻選編》,臺北市:巨流,1993。
(美)牟復禮(Mote, Frederick W.)著,王立剛譯: 《中國思想之淵源》,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美)安樂哲(Ames, Roger T.)著,彭國翔編譯:《自我的圓成:中西互鏡下的古典儒學與道家》,河北市: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
(美)狄百瑞(De Bary, William Theodore)著,黃水嬰譯:《儒家的困境》,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美)倪德衛(Nivison, David S.)著,周熾成譯:《儒家之道:中國哲學之探討》,南京市: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美)郝大維(Hall, David L.)、安樂哲(Roger T. Ames)著,施忠連等翻譯:《期望中國:中西哲學文化比較》,上海:學林出版社,2005。
Chan, Wing-tsit, trans. and ed. A Source Book in Chinese Philosoph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3.
De Bary, Wm. Theodore and Irene Bloom et al. Sources of Chinese Traditio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9.
Goldin, Paul R. After Confucius: Studies in Early Chinese Philosophy.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5.
Mote, Frederick W. Intellectual Foundations of China. 2nd ed. New York: Knopf, 1989.
Neville, Robert Cummings. Boston Confucianism: Portable Tradition in the Late-Modern World. Albany, N.Y. :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00.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善與義務:中國哲學國際詮釋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