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年第1學期-1946 戰後台灣環境史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期中考 30 按課程講義內容考試
小組報告 40 期末分組報告,以環境事件/政策/現象為主題
上課發言討論 30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60人,已有42 人選讀,尚餘名額18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徐文路

教育目標

自1960年代以來,台灣經濟急速發展,物質生活富裕,而環境保護和生態污染的問題也日趨顯著。1970年代的消費者抗議事件,以及1980年代的各種公害抗爭和環保運動,讓人們了解過於強調經濟發展之下生態與環保的危機。本課程期使同學了解台灣經濟發展與環保生態的變遷,並提昇環境保護意識。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何明修,《民主轉型過程中的國家與民間社會:以台灣的環境運動為例(1986-1998)》,台大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6月
徐文路編,《台灣環境運動口述歷史資料匯編》,台北:綠色陣線協會,未出版
台灣環保聯盟總會,《台灣環境》雜誌合訂本(一~九卷),台北:台灣環保聯盟總會,1995
施信民編,《台灣環保運動史料匯編》(1-2),台北:國史館,2008
曾華璧,《台灣的媒體與環境主義》,台北:國泰文化,1996
曾華璧,《人與環境:台灣現代環境史論》,台北:正中,2001
楊憲宏,《走過傷心地》,台北:圓神,1986
楊憲宏,《受傷的土地》,台北:圓神,1987
楊憲宏,《公害政治學》,台北:合志,1989
鍾喬,《回到人間的現場》,台北:時報,1990
James O’Conor,《自然的理由》,唐正東、臧佩洪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
Theo Colborn, Dianne Dumanoski, John Peterson Myers,《失竊的未來》,吳東傑、李芸玫、李靜瑤譯,台北:先覺出版社,1999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戰後台灣環境史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