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年第1學期-1955 情感與情緒的文化政治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 配分比例 | 說明 |
---|---|---|
課堂口頭報告 | 30 | 各組學生必須選擇1堂課進行小組報告,每週各組請分配好報告範圍。每次報告約1小時,並請準備PPT,以及1至2頁報告大綱與討論問題,於課上發給同學。 報告內容包括:文章提出的問題與討論脈絡、主要論點、主要概念的解釋與段落、你們的回應、供課堂討論的問題(或你們不懂的地方)。針對抽象的概念,歡迎用實際的例子來補充解釋。 |
課堂討論 | 20 | 參與討論,未報告同學請至少提供兩類回應:鼓勵性的回應(例如覺得報告者提出的觀點很有趣、值得討論),建設性的回應(例如可以促進討論的提問與回應)。 |
期中報告 | 10 | 準備約15分鐘的期末報告規劃,並針對同學的提案進行建議與回饋。 |
期末報告 | 40 | 1份期末報告發表與回饋:準備約30分鐘。研究報告(觀察反思、文學分析、議題研究、報導或訪談)或創作報告(小說、攝影、短片,並請附上說明)皆可。 |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60人,已有51 人選讀,尚餘名額9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教育目標
針對當代社會的分析,除了政治、經濟、歷史等結構性的解釋以外,文化政治提供了另一個角度,幫助我們理解不同的社會議題如何浮現、如何在媒體與論述中呈現、人們又怎麼回應等,而情感政治則有助於我們了解這些呈現與回應看法如何形成。本課程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從文化政治的角度,介紹何謂情感、情感對理解當代社會的重要性、與如何理解情感;第二部分介紹不同的情感與情緒的政治意義,包括憂鬱、恐懼、無聊、愛恨等;第三部分則探討不同政治與社會議題中的情感政治,包括國族集體認同、後殖民與新自由主義社會、青年運動、社會主義、性/別、情感教養等面向,當中特別選擇香港、台灣、中國為例。本課程一方面介紹學生認識情感的文化政治理論與分析,另一方面培養學生從文化政治的角度,批判地理解特定社會與公共議題,並藉比較兩岸三地論述作為思考的對照。
課程資訊
基本資料
選修課,學分數:3-0
上課時間:五/2,3,4[SS324]
修課班級:社會系2-4
修課年級:年級以上
選課備註:推廣部隨班附讀請獲得老師同意。
教師與教學助理
授課教師:鄭亘良
大班TA或教學助理:尚無資料
Office Hour如需,請事先預約,系辦需預約空間。
授課大綱
授課大綱:開啟授課大綱(授課計畫表)
(開在新視窗)
參考書目
9/27 日常生活文化與情感結構
Highmore, Ben. 2015. Introduction & A whole way of life. In Culture (pp. 1-22, 46-69).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Williams, Raymond. 1977. Structures of feeling. In Marxism and literature (pp. 128-135).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0/4 如何談情感?
Ahmed, Sara. 2014 [2004]. Introduction: Feel your way. In 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emotion (pp. 1-19).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Highmore, Ben. 2017. Feeling our way and getting in the mood (An introduction). In Cultural feelings: Mood, mediation, and cultural politics (pp. 1-19). New York: Routledge.
10/18 情感與現代性
韓柄哲。2015。《倦怠社會》。台北市:大塊文化。(請自行借書或購書)
甯應斌、何春蕤。2012。〈序〉、〈導論〉、〈第一章〉、〈第二章〉、〈結語〉。《民困愁城:憂鬱症、情緒管理、現代性的黑暗面》,頁11-76、315-350。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10/25 情感的政治
許寶強。2018。《情感政治》。香港:天窗出版。(請自行借書或購書)
許寶強(2015),〈文化經濟學與情緒政治—否想香港的新自由主義〉,《可持續實踐與鄉村建設》,或參見:http://our-global-u.org/oguorg/zht/?wpfb_dl=10。
Brown, Wendy. 1999. Resisting left melancholy. Boundary. 2(26.3), 19-27.(中譯:〈抗拒左派憂鬱〉。《憂鬱的文化政治》,劉人鵬等編,張永靖譯,頁139-153。台北:蜃樓。
11/8 國族的愛與恨
Stavrakais, Yannis & Chrysoloras, Nikos (2006) ‘(I can’t get no) Enjoyment: Lacanian Theory and the Analysis of Nationalism’ Psychoanalysis, Culture & Society 11: 144-163.
汪宏倫(2012),〈淺論兩岸國族問題中的情感結構:一種對話的嘗試〉,《文明的呼喚:尋找兩岸和平之路》,徐斯儉、曾國祥編,新北市:左岸文化,頁181-231。
Wang, Chih-ming (2017) ‘Introduction: Tracking the Affective Twists in Asian Nationalisms’, in Chih-ming Wang & Daniel PS Goh (eds.) Precarious Belonging: Affect and Nationalism in Asia. Rowman & Littlefield International.
許寶強(2014/05/03),〈「愛」的政治〉,香港獨立媒體(原文載於《明報》觀點版),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22681。(紙本可參見《香港本土論述2013-2014 中國因素:本土意識與公民社會》,漫遊者文化)。
11/22 無望與恐懼:以香港為例
史唯、劉世鼎。2019。〈和解的障礙:中國內地與香港情感結構的比較分析〉。《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13(8月號)。
董顯亮。2018。〈雨傘運動後的流感隱喻及其來源〉。《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11(12月號):109-162。
李雪莉、楊智強。(2019年9月2日)。〈【9.2罷課】反送中的騷動之夏,香港年輕人如何返校?〉。《報導者》。https://www.twreporter.org/a/hong-kong-china-extradition-law-902-student-strike-young-generation?fbclid=IwAR2Sw5HuhLCf1czGonFmg5nHULO8Qs4OJlydnLYlXAvVkTbxdIt6a9MvrUc。
演講:董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情感與情緒的文化政治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