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年第1學期-1961 重訪韋伯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導讀提問 30 每位同學應認領2至3次文本導讀,於當周上課時進行3至5分鐘個人口頭簡報(毋須製作投影片),介紹文本核心要旨並且提出個人獨立見解,並且回答教師的質問。當周未分配導讀的同學,亦應踴躍參與回應與討論。
讀書心得 36 每位同學應針對每週閱讀進度,撰寫1篇600字以上的讀書心得報告。共12篇,每篇3分。不必重複堆砌文本內容,請直接抒發自己的啟發與收穫,以及相關延伸思考。讀書心得報告請於每週上課之前上傳至教學平台,不可遲交(否則酌減評分)。
學期報告 20 每人應撰寫1篇3000字以上期末心得報告,型式不拘,自由發揮。應注重個人的啟發與收穫,不必摘要韋伯學說的內容。期末報告請於1/9之前上傳至教學平台。
平時成績 15 課堂出席、參與以及學習表現的綜合評比。本課程將進行每週簽到,作為評分參考。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60人,已有37 人選讀,尚餘名額23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葉守禮

教育目標

人類命運的歷程足以讓稍窺其一斑者震撼擊節不已,這倒是真的。 然而,他最好將他個人小小的感慨保留給自己, 就像望見高山與大海時那樣。 Max Weber, Sociology of religion 『在交戰諸神之間,我們應該信奉哪一位? 或許我們應該信奉另外一位完全不同的神,那麼祂又是誰?』〔……〕 今天人的命運,是要活在一個不知有神、也不見先知的時代。 Max Weber, Science as a Vocation 禁慾已從僧院步入職業生活,並開始支配世俗道德, 從而助長近代經濟秩序的那個巨大宇宙的誕生; 而這宇宙秩序如今以壓倒性的強制力, 決定著出生在此一機制當中的每一個人的生活方式-- 而且恐怕直到最後一車的化石原料燃盡為止,都還是如此。 Max Weber, 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何謂「經典」?要我來說,經典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每次細讀,都能讓你感到澎湃的刺激與收穫。今天許多刊登在頂級期刊上的論文,或許很有學術價值吧,但是否值得一讀再讀,實在令人懷疑。問題顯然不在於是否提供了最「新」或最「正確」的答案:經典之所以經典,在於所提出之問題足夠深刻,觸動了人類普遍的生命處境,而且絕不提供簡單的答案,所以迫你深思,不經過一翻苦鬥,不能豁然開朗。經典的價值,在於提升你的視野,把你推向不同的境界。 至於韋伯的作品,足夠精彩,絕對稱得上經典。高承恕老師有次說:「讀韋伯就像爬高山。站在不同的高度,能望見不一樣的風景。」這是輕描淡寫。我願說,在古典社會學三大家之中,韋伯的著作是最複雜、最幽微、最具內在緊張以及最難讀的。《資本論》當然不好讀,但馬克思的犀利恰好在於一旦你跨過初學門檻,掌握關鍵原理,往後也就無往不利了;涂爾幹也不好對付,但他的論證翔實,只要跟緊文本理路,也不至於迷失方向。韋伯之難,在於他堅持一份清醒的誠實,所進行之非常艱困的思索,每跨出一步都必須面對最尖銳的自我扣問;韋伯之難,還在於文本中所講的、沒有講的以及講出口但只能點到為止的,除非對西方歷史與文明有更深一層的瞭悟,則不能明白;韋伯之難,更在於他從來不提出簡單的理論,而勇於面對最複雜的歷史,直擊現代人的集體處境,並在揭露人類現代文明之弔詭、悲劇命運的同時,仍對個人不可知的未來懷抱悠悠的希望。 如此壯闊的思想,如今看來,只能望洋興嘆。更棘手的是,韋伯思考的格局與版圖,遠遠超出今天主流社會學的框架:在議題上,橫跨農業發展、宗教信仰、政治制度、企業組織、法律原理、音樂邏輯等課題;在空間上,嘗試進行不同文明之間的比較;在時間上,竭力追問傳統與現代之間的關鍵分殊。韋伯的學說在許多學科開枝散葉,無論是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行政學、人類學、管理學、法學還是哲學,都留下了深刻的影響。雖然如此,在學科專業化分工的長期趨勢下,如今已難復見韋伯那樣深邃而敏感的學術靈魂。2020年是韋伯逝世100週年。重訪韋伯,在21世紀的今天還有什麼意義?「山就在那裡。」對於攀登之前的新朋友,導遊也只能說:山上的風景,敬請期待。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亞當・斯密著,謝宗林、李華夏譯,2000,《國富論》。台北:先覺。
馬克思、恩格斯著,中央編譯局譯,2014,《共產黨宣言》。北京:人民出版社。
韋伯著,甘陽等編譯,1997,《民族國家與經濟政策》。北京:三聯書店。
韋伯著,康樂、簡惠美譯,2007,《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台北:遠流。
韋伯著,康樂、簡惠美譯,2010,《中國的宗教:儒教與道教》。台北:遠流。
韋伯著,錢永祥等譯,2014,《學術與政治:韋伯選集(I)》。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重訪韋伯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