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年第1學期-2018 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課堂出席與討論 9 參與期緯老師授課之課程之出席與討論成績
課堂作業 9 一次3分,共計三次課程作業
期中考 28
期末考 28
人生小劇場之表演 12
人生小劇場之評估 14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75人,已有71 人選讀,尚餘名額4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鄭期緯

教育目標

透過本課程的學習,期許學生能在以下面向,對社會工作專業知識與技能有更豐富的積累: (1) 知識層面: 1) 了解人與環境間的關係,進而學習環境是如何對個人產生影響。 2) 了解不同生命歷程中,個人所可能需要的重要發展目標與困境。 3) 掌握社會工作理論,以期能學習如何辨識個人與環境間的連結與互動。 (2) 專業價值層面 1) 提升學生對不同層面(包含:生理、心理、社會與文化)對個人產生的影響的辨識能力。 2) 認識社會工作如何協助個人、家庭、社區或組織因應環境所帶來的影響。 (3) 專業技巧層面 1) 強化學生的敏感度與文化辨識能力,進而協助學生強化對個人、家庭、團體或社區的關係建立能力,與增進對其的同理與充權能力。 2) 提升學生對社會工作理論的理解,進而協助學生發展社會工作的獨特工作視野,即是能學習辨識個人與其所處環境的連結與互動。 3) 促進學生連結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工作介入技巧間的連結與運用能力。本課程,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是一學年的課程,旨在協助學生透過知識性的學習以對複雜的人類行為與經驗有所了解。在本課程中,會從人的生命歷程時間軸出發,逐一講述在不同的生命歷程中,人的行為特徵與可能的重要生命衝擊與事件,及其與環境的關係。另一方面,會透過一系列的理論介紹,協助學生了解個人是如何發展自我及與環境互動。最後會透過實務工作技巧的說明,協助學生增進個人技能,用以在不同狀況下,對個人、家庭、團體或社區提供協助。

課程概述

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是社會工作系的必修課程,作為一個專業的社會工作師必須對人類行為有多元的瞭解。人在情境中是這門課的重要概念。因此一方面要探討人類在發展的不同階段的生理、心理與社會面的重要發展及關鍵性的影響因素及意義,另一方面要觸及與人類因應境有關的重要社會環境。人類在社會環境中有哪些因素是優勢,哪些因素是屬於弱勢或傷害性的元素。人類行為又如何受內在本身因素及外在社會環境因素的影響。我們作為一個社會工作者要如何做一個協助案主適應及滿足需要的中介者。如何協助案主與社會環境中的調適,如何由社會環境中取得資源同時減少社會環境的傷害因素也是這門課包含的重點。藉著理論與實務的整合與介紹,充實學生有瞭解及分析個案的能力並且增進學生做處遇計畫的確實條件是本課程的目標。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1. Pillari, V. (2008)。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 (洪貴真,譯)。台北:洪葉。
2. 王淑禎、黃志成 (2012)。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台北:揚智。
3. Hutchison, E. D. (2012)。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 : 心理暨社會取向 (洪貴真、劉嘉雯、任凱,譯)。台北:洪葉。
4. Ashford, Jose. B., Lecroy, C. W.,& Lortie, K. L. (1997). Human behavior in the social environment: a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 .Brooks/Cole Publishing.
5. Rogers, A. (2013). Human Behavior in the Social Environment. Taylor and Francis .
6. Thyer, B. A., Dulmus, C. N.,& Sowers, K. M. (2012). Human behavior in the social environment. John Wiley & Sons, INC.
7. Wormer, K. V. (2011). Human behavior and the social environment: individuals and families (2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8. Wormer, K. V.,& Besthorn, F. H. (2011). Human behavior and the social environment: groups communities and organizations (2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