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年第1學期-6412 非營利組織專題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課程參與 10 含上課討論、出席演講、班級服務等
閱讀心得 20 應繳交2次
期末報告 40 含期末報告內容、簡報過程、台風等
課堂報告 30 含PPT簡報或書面內容、台風、解說表現,每人1次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70人,已有7 人選讀,尚餘名額63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陳秋政

教育目標

伴隨公民社會的發展與成熟,世界各國非營利組織的規模與產值不僅超越營利部門,在功能角色方面更已成為政府不可或缺的合作夥伴,儼然被稱為所謂「第三者政府」。約自1990年以來,各類民間自發性組織持續蓬勃發展,積極地擔負起彌補社會需求和公共服務落差的角色,自外於政府部門(第一部門)及私人企業(第二部門)等機構,成為以公益為先的「第三部門」(The Third Sector),對於私人企業不願介入,而政府又力猶未逮的文化及社會等領域,非營利組織的參與恰可彌補此一缺口。 此外,在國家與社會互動架構下,公民對於攸關其福祉的「公共服務」(public service)自然會形成種種要求,除了責求政府「公正廉能」,以及提供更多元、更具品質及更符合正義的「公共服務」之外,甚至主動要求參與公共政策之「規劃、執行和評估」,這正也是國家民主化的落實。而非營利組織,因具備取私為公、去私存公的「公共性」特質,正好成為公民參與公共服務的最佳管道。因此,深入研究非營利組織課題,對學術研究與實務工作之發展,均極具意義與價值,亦可藉此為個人生涯發展開啟新頁。 為增進同學們對非營利組織管理理論與實務的認識,本課程內容涵蓋「導論(公民社會治理)、組織治理、理事會及組織環境、課責與治理網絡、多重利害關係人治理、治理的兩面、理論架構、當前挑戰、共享資源、民主治理與公民精神、社會管理與準經濟、社會企業與多元主義」等主題。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Salamon, Lester M. (2003). The Resilient Sector: The State of Nonprofit America (Ch 2、3、5、6).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Eikenberry, Angela M., Roseanne M. Mirabella & Billie Sandberg (2019). Reframing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Democracy, Inclusion, and Social Change. Irvine, California: Melvin & Leigh, Publishers.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非營利組織專題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