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年第1學期-6511 社會工作專業文化專題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課堂報告與討論 70
期末作業 30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70人,已有23 人選讀,尚餘名額47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鄭怡世

教育目標

在社會工作短短一百多年的發展歷史中,一直有個「擔心自己不夠專業」的生存焦慮。而美國社會工作的專業化過程,就是一個追求「科學地位」,且是以「醫學」為仿效對象的專業化歷程;繼受美國社會工作的台灣,也承接了這樣的專業發展架構與思維。 本課程希望我們一起來針對同一議題、不同觀看角度的論文,來進行閱讀、對話、討論、分享,讓自己有機會來重新理解及重看社會工作,例如針對「以證據為基礎的社會工作」這個議題,「科學化」、「醫療化」的觀點怎麼看,「人本主義」、「詮釋取向」的觀點怎麼看。只有不斷地重新理解及重看社會工作,才有移動的可能,進而有多元的社會工作知識生產,這便是本課程的核心理念。此外,本課程也希望協助修課同學了解如何閱讀文獻,並對一個議題進行思辯;透過這種能力的培養,增進自己深度思度的能力,並帶著這樣的能力,為社會工作的知識生產及實踐貢獻一己之力。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Wenocur, S., & M. Reisch (1989). From Charity to Enterprise: The Development of American Social Work in a Market Economy. Urbana, IL: University

李維倫、莫少依(2004)。〈生活世界取向的心理衡鑑:一種本化的可能性〉。《本土心理學研究》,第24期,頁85-135。

汪淑媛(2011)。〈社會工作紀錄問題檢視〉。《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第15卷第2期,頁141-185。

張英陣(2006)。〈Mind the Gap:研究與實務的整合〉。《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第10卷第2期,頁87-116

張英陣、鄭怡世(2012)。〈再探 Jane Addams 的社區工作理念〉,《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第16卷第1期,頁87-132。

許展耀、鄭怡世(2017)。〈什麼是「證據」?「以證據為基礎的社會工作」中證據知識的再思考〉。(未發表論文,請勿引用)

劉佑強、劉益昌(2016)。〈臺中市兒少保護安全評估決策模式執行概況初探:以臺中市兒少保護服務為例〉,發表於「防暴拾穗,守護十年」論壇。臺中:臺中市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中心。

劉淑瓊、楊佩榮(2013)。〈臺灣兒保安全評估的應然與實然分析〉。衛生福利部委託研究案期末報告。(口頭報告檔,請勿引用)

鄭怡世(2019)。〈揭露文本的沉默性:以批判論述分析方法應用於「曹小妹事件調查報告」為例〉,《臺大社工學刊》,第39期,頁57-104。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社會工作專業文化專題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