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年第2學期-1954 相思林職涯講座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個人作業 50 共12篇 缺繳一篇學期成績5分
出席 50 缺席未請假每次扣學期成績5分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60人,已有73 人選讀,尚餘名額-13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許甘霖

教育目標

外界對社會系畢業生有些矛盾的刻版印象,如樣樣通樣樣鬆、沒有專長只能拉保險考公務員、只會批判社會上街頭抗議…。這些刻版印象都有道理,但只是社會系畢業生眾多樣貌中的少數幾種,而且這也是眾多學科都有的少數樣貌。造成誤解的原因,主要來自社會學訓練的三個特性。首先,社會學領域的多樣性。社會學有不同的次領域,多數社會學者只專長少數次領域,故社會系學生的職涯規劃通常受到該系師資專長和課程特色的影響,而往如人力資源管理、健康照護服務、文創事業、社會企業、非營利事業、社會倡議或公教人員等特定方向尋找出路。其次,社會學核心訓練的基礎性。社會學的核心訓練著重觀察、分析、論述、溝通和批判思考的能力,這類基礎能力沒有明確對應的職場選項,但卻是提升其他專業能力的重要條件,且因升學主義和技職取向而普遍缺乏訓練,因而有無所不能卻無所專精的矛盾印象。第三,社會學知識的泛用性。社會學知識主要涉及人的社會性,這種知識是許多無特殊門檻且與人有關之行業和職業要求的基本素養。所以社會學是社會行政類公務員考試的必考科目;許多科技公司也開始招募社會學、人類學等人文社會科領域畢業生。 然而,社會系畢業生通常在職場歷練一段時間後才能透過回顧和反思而理解社會學訓練的特點對職涯的意涵。而在大學訓練的過程中,總因缺乏明確的職場對應而陷入茫然,進而影響學習動機。要理解社會系畢業後可以做什麼,最好的方式就是看社會系學生畢業後做些什麼。社會系畢業系友的職涯心得分享,成為職涯規劃最好的參考。有鑑於此,社會系請系友會協助,開授「相思林職涯講座」課程,透過課程化的職涯講座,接觸不同職涯發展的系友的經驗。藉助不同世代、不同職場領域的系友分享,協助在學同學找到安身立命的方向。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講座課程 無教科書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相思林職涯講座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