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年第1學期-0021 中文:文學思辨與敘事素養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 配分比例 | 說明 |
---|---|---|
課堂討論 | 40 | |
期中考 | 30 |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60人,已有56 人選讀,尚餘名額4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劉淑貞教育目標
本學期的課程以敘事文學與影像文學為主要內容,從明清小說的概論開始,探討「小說」作為一種近代文體,它的古典與現代意義為何。乃至近現代小說,以魯迅、沈從文、蕭紅等人,探索民初現代小說的複雜樣貌,以及古典中國和現代西方的交匯影響。台灣近現代小說部分,則從戰後開始,閱讀白先勇、王文興、七等生、黃春明等人的作品。
課程資訊
基本資料
必修課,學分數:2-2
上課時間:三/3,4[H209]
修課班級:中文系1A
修課年級:2年級以上
選課備註:
教師與教學助理
授課教師:劉淑貞
大班TA或教學助理:尚無資料
Office HourH510(請先預約)
授課大綱
授課大綱:開啟授課大綱(授課計畫表)
(開在新視窗)
參考書目
葉維廉《中國現代小說的風貌》,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0。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台北:麥田,2008。
王德威《台灣:從文學看歷史》,台北:麥田,2009。
黃錦樹《謊言或真理的技藝》,台北:麥田,2003。
周樑楷,〈影視史學:理論基礎及課程主旨的反思〉,《臺大歷史學報》第23期,臺北:臺灣大學,1999年6月。
馬克‧費侯(Marc Free0),《電影與歷史》,張淑娃譯,台北:麥田,1900。
張世倫〈遲到的新潮、未竟的運動──「台灣新電影」的現代想像〉,《今藝術》2015年五月號。
焦雄屏《台港電影中的作者與類型》,台北:遠流,1995。
白睿文《光影言語:當代華語片導演訪談錄》,台北:麥田,2007。
白睿文《煮海時光:侯孝賢的光影記憶》,台北:印刻,2014。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中文:文學思辨與敘事素養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