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年第1學期-1926 社會學理論(一)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 配分比例 | 說明 |
---|---|---|
出席、小組任務、平時參與 | 35 | 開學第一週說明 |
助教課參與表現 | 20 | 正課之外另安排助教課,將由助教帶領專書閱讀及討論。班別登記及評分細節,由助教於開學第一週說明 |
期末學習成果 | 45 | 「期末口試」或「個人全學期書面成果」二選一,細節於開學第一週說明 |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70人,已有75 人選讀,尚餘名額-5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張敦為教育目標
(課綱正式版本,請於開學第一週,參考本系網站「課程」--> 「大學部 113-1」 -->「社會學理論」)
在閱讀以下的介紹前,不妨先問問自己:「理論」是什麼 (先不論能否食用、吃不吃得下去)?為什麼社會學需要「理論」?跟其他學科的「理論」具有類似地位嗎?究竟有多少「理論」需要學?這些「理論」跟其他社會現象、經驗資料的關係是?
以上這些問題,在社會學尚未有相當一致的答案,甚至每個國家、每個學術傳統,選定社會學理論的標準也不同。這跟社會學研究者們相當多元的研究興趣和研究取徑有關。不過,從學習者的角度來說,在有限的時間內,不太可能了解所有過去和當代的理論。若依賴特定學術傳統的選擇,可能會失去認識其他理論之貢獻和菁華的機會。因此,這門課採取的策略,是以理論家們共同關心的問題,劃分為數個主題。每個主題,納入數篇來自不同學術傳統的社會學理論文本。這麼做的目的,是希望幫助學習者在有限時間內,了解社會學理論家們,在共同關注的主題中,發現了哪些問題、如何界定各自的研究問題、概念內涵與概念間的關係、解釋/詮釋社會現象的策略。
透過上述課程目標,「社會學理論」期盼在「社會學」和「社會思想史」的基礎上,深化學習者的社會分析與學術探究能力,特別是在理論觀點和經驗現象之間來回穿梭及反思的能力。在本系,「社會學理論」,是本系的特色課群「理論、思想與社會趨勢」的核心,重視抽象思考的訓練,以及理論和社會趨勢的緊密關係。而對研究法相關課程、有志從事調查專案或進行研究專題的學習者來說,「社會學理論」將有助於學習者在接觸各種調查訪談資料、線上線下論述、文件檔案時,能夠從各式資料中看出重要的研究問題、使用/建構適合的概念與回應既有的解釋/詮釋。
課程資訊
基本資料
必修課,學分數:3-0
上課時間:三/2,3,4[SS212]
修課班級:社會系2B
修課年級:3年級以上
選課備註:推廣部隨班附讀請獲得老師同意。
教師與教學助理
授課教師:張敦為
大班TA或教學助理:尚無資料
Office Hour請事先 E-mail 約定
授課大綱
授課大綱:開啟授課大綱(授課計畫表)
(開在新視窗)
參考書目
每週課前閱讀文本,請以開學第一週課綱為準。
其他參考書籍:
一、中文文獻
大澤真幸著、顏雪雪譯,2021,《給所有人的社會學史講義》。新北市:衛城出版。
Cabin, Philippe、Dortier, J. F. 編、吳紹宜譯,2010,《法國視角下的社會學史與社會學思想》。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Callinicos, Alex著、萬毓澤譯,2007,《創造歷史:社會理論中的行動、結構與變遷》。臺北市:群學。
Callinicos, Alex著、簡守邦譯,2010,《社會理論思想史導論》。新北市:韋伯文化。
Cuin C.-H.等著、唐俊譯,2021,《社會學史》。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Giddens, Anthony著、簡惠美譯,2005,《資本主義與現代社會理論:馬克思・涂爾幹・韋伯》。臺北市:遠流。
Loewith, Karl著、劉心舟譯,2019,《韋伯與馬克思,以及黑格爾與哲學的揚棄》。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Martuccelli, Danilo著、姜志輝譯,2007,《現代性社會學:二十世紀的歷程》。南京:譯林。
Turner, Jonathan等著、韋本譯,2000,《社會學理論的產生》。臺北市:洪葉文化。
二、外文文獻
Aron, Raymond, 2019, Main Currents in Sociological Thought. Two Volumes. London: Routledge.
Levine, Donald N., 1995, Visions of the Sociological Tradition.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社會學理論(一)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