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年第1學期-0041 近代文學史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出席&課堂表現 20
期中考試 20 於排定週次報告,事先撰寫報告大綱(小組形式),以考試成績計算
個人期末報告 30 含課堂報告及書面報告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60人,已有25 人選讀,尚餘名額35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林香伶

教育目標

以文學史縱向觀察及討論探究近代文學的發展概況,兼以學者研究方法及近代文學重要議題的引介及探討。

課程概述

近代文學是中國古代文學史最後一個樂章,以1840年鴉片戰爭為開端,到1919年五四新文化運動興起為止,具有古典文學過渡到現代文學的橋樑地位。本課程以縱向觀察近代文學發展概況,主要內容以啟蒙、維新、革命三個斷限為界,再就詩詞、小說、戲曲、散文等文類為專題加以介紹。希望透過本課程的修習,可以達成:建立近代文學史觀、掌握古典與現代過渡的文學脈動、認識近代文學史重要發展現象、為中國文學研究知識之補白四個教學目標。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主要參考書目

徐鵬緒,《中國近代文學史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陳平原,《晚清文學教室──從北大到台大》,麥田出版社,2005年。
吳雁南、馮祖貽、蘇中立主編,《清末社會思潮》,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4月。
沃丘仲子,《近現代名人小傳》,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4月。
俞兆平,《現代性與五四文學思潮》,沙縣:廈門大學出版社,2002年5月。
夏曉虹,《晚清社會與文化》,武漢市: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
袁進,《近代文學的突圍》,上海市:人民出版社,2001年10月。
郝斌、歐陽哲生主編,《五四運動與二十世紀的中國》(上、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5月。
馬亞中,《暮鼓晨鐘──中華文學通覽.近代卷》,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3月。
馬春林,《中國晚清文學革命史》,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2000年4月。
張灝,《晚清思想》,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事業公司,1985年11月。
郭延禮,《20世紀中國近代文學研究學術史》,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年12月。
郭延禮,《中西文化碰撞與近代文學》,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二刷。
郭延禮,《中國近代文學發展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5年8月。
郭延禮、武潤婷,《中國文學精神──近代卷》,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
陳平原,《中國現代學術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適之為中心》,台北市:麥田出版公司,2000年5月。
湯志鈞,《改良與革命的中國情懷──康有為與章太炎》,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91年6月。
楊聯芬,《晚清與五四:中國文學現代性的發生》,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11月。
裴效維主編,《近代文學研究》,北京市:北京出版社,2001年12月。
劉納,《嬗變-辛亥革命時期至五四時期的中國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9月。
蔣英豪,《近代文學的世界化──從龔自珍到王國維》,台北市:台灣書店,1998年3月。
鍾賢培主編,《中國文學知識寶庫:近代卷》,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年9月。
劉增傑主編,《中國近世文學思潮》,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2月。
阿英,《晚清小說史》,台北:天字出版社,1988年。
馬亞中,《中國近代詩歌史》,台北:學生書局,1992年。
郭延禮,《中國近代文學發展史》(共三冊),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5年。
陳燕,《清末民初的文學思潮》,台北:華正書局,1993年。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近代文學史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