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年第1學期-1811 社會運動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出席率、閱讀心得及課堂討論 30 不定期點名、依據心得繳交狀況
針對影片提出課後心得 20 各佔四分之一。
期中作業 20
期末報告 30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40人,已有46 人選讀,尚餘名額-6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張立本

教育目標

這是認識社會運動的基礎課程。課程的目的和期待,是貼近社會運動之於台灣的社會學意涵,定位它在社會變遷裡的適當位置。我們無法避免的必須涉及美、歐主流的「社會運動理論和研究方法」,但同時也使用任何可能的台灣資料與非理論文本,試著把心力放在「社會運動實踐場域」去感覺氣氛、人。。。 課程的發問,可以從Tilly開始。Charles Tilly於其晚年著作《社會運動:一七六八—二○○四》中提到,終其一生所關心的主軸就是牽涉不同政治行動者的「社會運動」。Tilly核心的研究場域是民主制與現代民族國家,用他的說法,影響制度形式的重要動力即鬥爭(contention)政治(他認為這個詞彙比起已遭混淆的社會運動或許更為明確)。他對社會運動與權力部署之關係的關懷,引發我們的幾個主要提問,諸如:隨著政府體制多元化,鬥爭如何轉變?面對多樣化的社會運動,如何釐清其所揭示的社會矛盾,進而指出權力重組與社會矛盾、社會變遷的關係?強調地方特殊文化的表現,然而我們該如何辨讀台灣在地性的作用與意義、歷史地理解?贊成Tilly對線性的現代化史觀之反對,但能否從不同的理論基礎(例如後殖民的論述)來補充?最後,如何更複雜化,我們對社會運動與社會發展的想像??? 圍繞著上述提問,本課程自然不止於Tilly。我們會隨著課程的進行、對社會運動的認識,尋問更多的知識武器。針對社會運動研究方法、社會運動相關論述或看似無關運動的理論,再藉著不同個案訴說的話語,我們試著從初步的輪廓,反省「社會運動理論(化)」的可能性。。。 詳細的版本請進入社會系網頁下載。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A)何明修(2005)《社會運動概論》。台北:五南。
(B)——(2006)《綠色民主:台灣環境運動的研究》。台北:群學。
(C)趙剛(2005)《四海困窮:戰雲下的證詞》。台北:唐山。
(D)Foucault, Michel(1977﹧1992)《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劉北成譯)。台北:桂冠。
(E)Hobsbawm, Eric J.(1971﹧1999)《原始的叛亂:社會運動的古樸形式》。(楊德睿譯)。台北:麥田。
(F)——(1998﹧2002)《非凡小人物:反對、造反及爵士樂(上、下)》。台北:麥田。
(G)Morris, Aldon D. & Carol McClurg, Mueller編(1992﹧2002)《社會運動理論的前沿領域》。(劉能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H)Marx, Karl & Friedrich Von Engels(1995)《馬克斯恩格斯全集》。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I)Scott, James C.(1976﹧2001)《農民的道義經濟學:東南亞的反叛與生存》。(程立顯等譯)。南京:譯林。
(J)Tarrow, Sidney(1998﹧2005)《運動中的力量:社會運動與鬥爭政治》。(吳慶宏譯)。南京:譯林出版。
(K)Tilly, Charles(2004﹧2009)《社會運動,一七六八—二○○四》。(胡位鈞譯)。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社會運動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