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年第1學期-1813 趨勢社會學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課堂參與討論 20 (缺課三次者請自動退選本課程)
每週課堂報告 20
期末分組報告 20
Issue Memos 40 (缺交三次以上者請自動退選本課程)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25人,已有18 人選讀,尚餘名額7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黃崇憲

教育目標

本課程為本系「企業與社會學程」的選修課程之一。主要的教學目標在幫助同學辨識及確認當代逐漸或正在萌發當中的新興社會現象,並進行系統性的社會學考察。本課程不是未來學,而是見微知著的「趨勢索隱」,主要的核心關懷是「生活政治」與「美學經濟」。 生活政治 Giddens在《現代性自我認同》一書中,首度提出「生活政治」這個概念,他認為傳統的政治與社會學理論關心的是「解放政治」(emancipatory politics),主要在處理生活機會及生活資源的分配,面對生活形式/風格的衝突往往束手無策以對。因此Giddens認為我們需要新的政治,即「生活政治」(life politics),以處理人類生活實踐之後,所引發的社會倫理問題。正如Giddens經常提醒我們的,現在我們每人都在從事生活政治:我們是這樣的一個反思性存有(reflective being)。我們每天都在密切關注我們的每一個行動,我們對行動的結果幾乎總是不滿意,並總是迫不及待地去希望改正它。正如Leo Strauss在很久以前就已警告過的,我們的社會向它的成員提供的史無前例的自由,已經和史無前例的無能為力,一起到來。同樣地Beck也提到,人的生命史從事先給定的強制約束解脫出來,變成是開放的、由個我選擇所決定的、每個人行動時所考量的任務。在生活的發展可能性中,無從選擇的項目逐漸減少,而開放選擇的、由自己創造的生命史則越來越多。心理學家佛洛姆也提出「逃避自由」的警訊。Giddens所提出的生活政治概念,強調生活政治就是關於生活選擇的政治,關於自我實現的政治。藉由生活政治概念的提出,Giddens強調,以往社會/政治理論談的多半是「社會如何解放?」的問題,而現代人所面臨的則是「解放之後應該如何過生活?」的問題。Giddens直接認為生活政治即是生活風格政治,在現代社會,生活風格不是在選擇消費商品,而是生活政治的實現。生活風格是現代人的生活意義世界,Bourdieu的研究也指出,生活風格是行動者經過深思熟慮的行動與認知圖式,也就是他所稱的習性(habitus)所產生的,而非盲從隨機的行為表現。生活風格不僅是秀異的符號,發揮內聚(與自己相同品味的人)及外斥(與自己不同品味的人)的作用,建立集體的身份認同,更是行動者再生產或挑戰既存權力宰制關係,亦即進行象徵鬥爭(symbolic struggle)的憑藉。(完整版請參考社會學系「課程資訊」網頁,)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Brooks, David 著、徐子超譯,2001,《BOBO族:新社會菁英的崛起》。台北:遠流。
詹偉雄,2005,《美學的經濟》。台北:風格者。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趨勢社會學歷史開課紀錄查詢